微信分享图

0657 徐累 2009年作 月落

月落
拍品信息
LOT号 0657 作品名称 徐累 2009年作 月落
作者 徐累 尺寸 114×208cm 创作年代 2009年作
估价 3,000,000-4,000,000 成交价 RMB 4,48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出版
1.《中国当代水墨》,Distributed Art Publishers,2010年,第206页。
2.《中国当代水墨Chinese Ink Painting Now》,Time zone 8,2010年,第206页。
3.《秘响Silent Voices:徐累画集》,龙美仙艺术机构&纽约 JOAN B MIRISS画廊,2010年,第46页至第47页。
4.《徐累》,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209页。
5.《男人装》杂志,2011年1月刊,第151页。
6.《达芬奇》杂志,2011年6-7月刊,第109页。
7.《外滩画报》杂志,2013年10月31日-11月6日,第75页。

展览
1.“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北京,中国,2010年。
2.“秘响Silent Voices:徐累新作展”,龙美仙艺术机构& 纽约JOAN B MIRISS画廊,纽约,美国,2010年。
3.“传承——华夏经典艺术(亚洲博鳌论坛)特展”,海南博鳌文化艺术中心,海南,中国,2010年。
4.“世界的壳——徐累个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2013年。
徐累
徐累在自我绘制的空间里穿行、思索和梦想,那些动物和飞鸟无非是幻影,近乎一抹余晖。帷幔的意图格外明确,我们意识到自己置身于画外,引诱出窥视的兴趣,激发了好奇与探究心理,从而确立了画作的魔力。
由于窥视不仅是叙事框架,而且已经变成叙事主体,我们的跌入就变成了受制,被催眠,迷失。正是在这种宿命里,我们体验到作品的神秘追问色彩,经由此处重返人类古典情境的不可能。他的色欲世界是另外面目的现代主义方式,带有美学上的哀歌性质。众多观众或同行视其艺术为一种取向模糊、不具现实作用的玩赏物,而没有勘测到徐累对虚无的独特确认,对暧昧情境的主动选择,直面悖论的勇气及其内心的流亡感。
一旦认识到这些,认识到他的过程正是某种巨大能量处在反复累积中,我们将目睹到那些画作深处闪耀的遥远、寒冷而明亮的星光。
——朱朱《空城记:猫眼》
徐累从80 年代新潮美术运动的潮流中走来,却超越了集体的人文热情,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以绘画实现观念,以期回避绘画上的“主流”意识对自己的要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用一种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八十年代的人文热情偃旗息鼓之后,徐累随即在九十年代淡出当时的前卫艺术圈子,全面回归传统的工笔和宣纸。但就像徐累多次回应过的:“变革有可能是往前走,也可能是往回走,往回走不是守旧,不是倒退,是追溯和复活历史上有价值的起点,相当于车在前行过程中的后望镜,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态度”。
徐累在《月落》中创造了三维的幻象,仿佛是一个舞台,黄色的底面和蓝色的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拉开了空间的界限,三度空间在徐累的透视和色彩对比中显得尤为醒目。徐累钟爱蓝色,蓝色在徐累的画中不仅含有某种令人安静的忧郁,还影射了神秘的意指,蓝色的精细的变化和色彩关系赋予了画面诗一般的叙事和美感,一种保留了艺术家独特气质和历史总体关怀的光晕。他营造一种剧场的效果,传递出一种“境”的感觉,有一种很强的超现实空间的磁场。这就是徐累所追求的“境”,“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司空图认为意境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正道出了其美学本质,意境不是孤立的物象,而是表现虚实结合的境,它表现的是气韵生动的自然生命与宇宙本体。这些封闭的空间只在这一刻敞亮,只在这有限的时段显出幻象,它是被制约的,被截取的,或是不慎被保留的。场景深处,乃至场景远处,看不见的消失仍然在意识里继续着,蜿蜒曲折。卢克莱修《物性记》中说,“空虚与固体物质一样,也是具体的”。
月亮被徐累分割开了,他将这个在中国传统中最具有诗意的意向用一种奇怪的方式展现出来,月亮的环形山和凹凸不平的表面,这些从来没有在宣纸上展现的图像被徐累不厌其烦地描绘着。徐累期待他的作品与观众的联系方式,有着顽念般的“古典”叙说习惯,也就是说,作品中预设的因由,曲折,是以不明朗的方式进行的。对于有经验和耐心的观众来说,暧昧是令人愉悦的,需要靠所谓“解读”到达作品的核心。我们知道,在传统文化中,月亮之所以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就是因为其不可探知的特性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的传说,寄托了无限的遐想。而现代性带来的工具理性对月亮的探查则彻底打破了这一诗学意象,现代性给传统美学带来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同时,现代性也催生了与其相匹配的现代艺术。
徐累在画中一方面承认了现代性的冲击,而并不是像大多数国画家那样依然对现实视而不见地泥古不化;一方面徐累也想重建一种新的美学秩序,这新的美学秩序并非是打碎了传统重新建立,而恰恰就是从传统的内在序列中获得资源。2008 年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徐累的演讲题目用了“传统的复活”这个概念,对徐累来说“传统的复活”,不仅仅只是针对中国的“传统”,对它的理解还应该更宽泛。中国当代艺术家比之西方艺术家,更能接受不同的文化类型,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遗训,是全体“传统”的大门,都是可以穿越,赴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