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913 赵朴初 1989年作 行书旧作 立轴

行书旧作
拍品信息
LOT号 2913 作品名称 赵朴初 1989年作 行书旧作 立轴
作者 赵朴初 尺寸 65×20cm 创作年代 1989年作
估价 50,000-8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题识】燧人取火非常业,世界从兹事事新。五十万年过一瞬,还看今日北京人。旧作北京历史博物馆绝句,书为家鹏同志留念,一九八九年五月,赵朴初。
【印文】赵朴初、无尽意
【说明】
1.Lot 2913-2921为同一藏家旧藏。
2.上款人张家鹏(1931-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历任高级军械学校三系副主任,军械技术学院一系副主任,军械工程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军械部原部长等职。正军级离休干部。

月圆人寿 耆宿手泽——朴耘庐旧藏 赵朴初书法专题

赵朴初先生(1907-2000)是当代中国佛教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一代宗教领袖,同时亦是书法大家,「文字立禅,翰墨结缘」,以诗书双楫苇渡艺海,在文艺领域取得了卓著成就。朴老出身于安徽太湖县的文化世家,祖上四代翰林,家学渊源深厚。朴老自幼受家境熏陶,具有良好的思想启蒙、道德操守和知识培养。他在书法上亦受到严父熏陶培育,从唐楷入门,临摹柳公权《玄秘塔碑》,及长又从李邕、苏轼、孙过庭等唐宋大家掇菁撷华,为他书法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世家出身,使得他的很多书学观念都体现了传统文人教育的朴素底色。譬如他讲:「学书非小道,譬若整衣冠。出门见大宾,俨然而蔼然。」将书法视如仪表般庄严整肃。在对待书法的态度上十分严肃甚至虔诚,朴老强调「以书为用」,保持日常书写状态下以学养书,将书法视作文人雅事。《书法》杂志创刊十周年时,朴老题词:「尊传统以启新风,先器识而后文艺」,概括性地总结了他的书学观。「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出自《旧唐书》,强调读书人应当先有器量和见识,之后提升文艺修养。朴老一生尊弘一大师为楷模,以弘扬佛教为职志,弘一大师也曾讲过:「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朴老的书学观念是一脉相承的,他在《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中写道:「大师以书画名家而为出世高僧,复以翰墨因缘为弘法接引资粮,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功巨利博,泽润无疆,岂仅艺事超绝,笔精墨妙而已哉。」更可以看出,朴老同样将书法视为佛教之事业,以翰墨因缘为弘法济世之门,助人和,应善缘,顺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朴老的书法总体而观,章法取疏淡格局,行距明显,字字形断意连,自然一气,瘦硬秀润,不骛造作,无乖舛难认之笔,气息醇和,这与他的「平等心」、「平常心」,追求自然、天真、平淡的审美理想是一致的。朴老一生待人处事中正平和,在书法上总体也呈现出刚柔相济、不激不厉、雍容不迫的美学意境。「心正笔正两相将,能以至柔骋至刚。」朴老日常作书以行楷书为主,惯用狼毫,多逆锋起笔,笔力矜持,自然娴雅,提按自如,字势挺拔纵逸,遒丽俊美,有帖学飘逸之致。墨韵丰腴,偶有飞白而无枯笔,古拙苍劲。朴老用笔爽利,点画干净利落,一笔就是一笔,坚实有力,刚劲卓越,字与字、点画与点画之间决少纠缠牵连,长短合度,舒展自如,正如刘熙载所言「书能笔笔还其本分,不消闪避取巧,便是极诣」。在行笔之中,轻重、徐疾、飘逸、沈厚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得到和谐处理,显示出雅逸清丽的韵致和深沈朴厚的境界。晚年行笔速度明显渐迟,笔力更加凝重沈厚,结构端严,气息淳和。将李邕、苏轼和《张猛龙碑》等古人之法化而用之,继邕之势收其肆,采苏之质而正其姿,在遒劲的笔姿中流露出碑版古朴、苍劲的意蕴,老而弥坚。一九九八年,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老年作书用退笔,不求妍润存骨力。」正是对这一审美追求的概括表达。
朴老是绩学大儒,传统旧学根基深厚,他的书法作品多为自撰诗词曲韵语,文风清雅,饶有趣味,以诗词之意境增书法之韵味,挹取清晖芳泽,宣于尺缣,一种雍容散淡的风貌,字字含有理性与法度,故而显得儒雅谦恭、从容有度。同时,朴老又是一位著名的佛学家,精熟三藏、淹贯百氏,在他的作品中有大量内容源自佛教经典,弘扬正法,导人向善,极具教育意义。对佛教精髓的深刻领悟渗透到笔墨点画之中,字里行间充满澄明寂静的禅意。善恶的道德内容并不能直接通过书法表现出来,但笔墨间的微妙变化却能展现一个人的内在心性和精神气质。沈鹏在《平常心》中回忆说,欣赏朴老的书法,「都有一股静穆之气拂面而来,使你如沐春风,如对高士,忘却浮躁和喧嚣,潜入深山古寺,参悟大千哲理。」斯言得之!
朴老的诗文书稿、信札等传世颇多,最能表达先生的性情,有的潇洒,有的奇崛,有的凝重,有的灵秀,不为法度所束,无矫揉造作之痕,完全从心所欲,水到渠成,「以其意不在书,天机自动,往往多入神解」。抛弃了世间的功利欲望,以虚静超旷的心胸作书,由笔墨的「不求工而自工」进入精神的返璞归真,充分体现其天性与性情,欣赏这些手泽,让人矜平躁释,心情愉悦轻松,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天真烂漫之美的超凡境界。
朴老一生与书法为伴,无少间断。九十年代中晚期,年事已高的朴老在医院期间仍饶有兴味地临习孙过庭《书谱》,他曾用草书抄录了清代陈曾寿的一首《至味》诗,仔细读来颇似他人生的写照:「至味惟蔬食,相亲只苦茶。诵经略上口,习字偶涂鸦。有梦依萧寺,无情到菊花。未能佛弟子,且近僧生涯。」朴老一生为中兴佛教、振兴中华贡献了毕生心血,时刻心系祖国和人民,虚怀若谷,景行维贤。唐太宗在《圣教序》中曾称赞玄奘大师:「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聚能放弃朗润。」移来敬献朴老亦不为过,朴老的高风亮节与卓著勋业,连同他的诗文书法都将不朽于人间,照耀于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