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255 清乾隆 御制金彩瓷法轮

御制金彩瓷法轮
拍品信息
LOT号 1255 作品名称 清乾隆 御制金彩瓷法轮
作者 -- 尺寸 高28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600,000-900,000 成交价 RMB 1,380,000
材质 形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来源
北京匡时,2011年12月5日,编号2998
五台山人旧藏

参阅
《清代单色釉瓷特展目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1年,页125,图74;
《清瓷萃珍》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5年,图71;
《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技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1994年,页176,图231;
《清宫藏传佛教文物》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页272,图146及封三。

此款金彩法轮乃仿自当时铜鎏金法轮,为乾隆朝所首创,仅见乾嘉两朝烧造。本品通体施金釉,下端为覆莲式底座,轮略呈鸡心状,两面纹饰相同,外框饰浮雕卷云纹,轮中心以珐琅彩填绘天蓝色花瓣及矾红花蕊的菊花,周围镂雕八个红蓝彩的菱形梁与轮壁相连接,轮壁内圈饰八组红、蓝、天蓝釉的小珠子,每组三颗,模仿嵌宝石的华丽效果。高足内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彩料妍美辉煌,工艺精湛别致,瓷金莫辨,尽显尊贵神圣。该金彩法轮不但是乾隆朝瓷质佛教法器之圣物,更体现了瓷器摹仿金属材质器皿的独特创意,可证乾隆朝御窑厂烧造水平之高超。
满清皇家崇奉藏传佛教,康雍乾三帝尤为笃信,与祖父二人不同之处,乾隆皇帝加强了清宫艺术与密宗之交融,使得清宫艺术品增添了浓厚的藏传佛教之色彩,于瓷器一项之体现就是各式瓷质佛像与法器的大量烧制,并作为供奉之用,开创瓷史之先河。如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十八日,郎中白世秀员外郎金辉交“铜掐丝珐琅五供、掐丝珐琅八供、银塔、铜贲巴壶、银宝瓶、金镶松石甘露瓶、铜镀金轮二件”传旨“着照交出供器俱各画样,再将五供养七供七珍八宝亦画样呈览,准时俱交舒善做木样带往江西烧造磁塔、磁宝瓶、礠贲巴壶、磁甘露瓶、磁轮各一对”同年六月二十五日,白世秀员外郎金辉将画得“七珍纸样一张,五供养纸样一张,八宝纸样一张,八供养纸样一张,五供养纸样三张,镶嵌塔,贲巴壶,甘露瓶,镶嵌轮等纸样各一张持进。”由此可知,此一时期的礼佛用瓷,其造型及纹样多有借鉴铜掐丝珐琅、金、银等工艺技术,结合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超越前朝,精美之极,如本品之装饰及造型即承袭此一风格而来。
乾隆皇帝笃信藏传佛教,此一时期宫中佛堂甚多,仅紫禁城内就有佛堂四十余处,并热心参与礼佛瓷器制作,多次下旨烧造礼佛用瓷,法轮为藏传佛教常用的一种法器,轮上的八条梁象征八道轮回,是引导众生达到至善的八条道路。此式法轮为密宗修持时单独使用的法器,它不与其它七宝配套使用,而是单独安置于佛像前,由北京故宫所藏乾隆时期绘制的《六字班禅俗装像唐卡》当中清楚可鉴。今天北京故宫的梵华楼二层宗喀巴像前仍见成对摆放。同类品故宫博物院藏例刊于《清宫藏传佛教文物》,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页272,图146及封三。亦可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录于《清代单色釉瓷特展目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1年,页125,图74;南京博物院亦有同类藏品,参见《清瓷萃珍》,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5年,图71;上海文物商店例,载《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技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1994年,页176,图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