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581 吴为山 2000年作 齐白石

齐白石
拍品信息
LOT号 4581 作品名称 吴为山 2000年作 齐白石
作者 吴为山 尺寸 20×15×150cm 创作年代 2000年作
估价 800,000-1,200,000 成交价 RMB 3,450,000
材质 青铜 形制


“意”的冒险者:从吴为山雕塑《齐白石》说起
——顾丞峰

90年代中期以前,在国内美术界的视线中,吴为山以肖像雕塑上著称,他为中国雕塑贡献了诸如《齐白石》、《行吟中的林散之》、《荷兰女艺术家》、《睡童》等优秀作品。在我看来,那也代表了他雕塑的第一个高峰。特别是《齐白石》,作品不仅在骨骼面相上塑出一代大师的坚毅,在瘦削的身体形态上突现了老人的风骨,而且也集中体现了吴为山后来所说的“写意雕塑”的一些特征。

他曾经具体的处理总结为:“雕塑的写意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形态的夸张意象,二是形体凹凸隐显的质感意象,三是人物瞬间神态的意象。”总结起来就是“重视主体对生活对象的感受,并把感受渗进作品。作品的生成往往是急速的,外形呈发散状——区别于“几何化”。另一方面就时注重对“神”的表现,集中体现在对瞬间表情的捕捉,并把这种表情理想化、夸张化、诗意化。”

之所以这个作品能够作为他的代表作,我以为最重要的并不在于对齐白石外形的还原甚至对齐白石精神内涵的发掘,而是通过对齐白石的塑造,勾勒出了作者自己心目中的一代艺术家的形象,我们不妨将该作品与吴作人油画《齐白石》相比较,后者作为建国后油画肖像的代表性作品,更多体现在对齐白石外形的形似与与内心的神似;而吴为山的齐白石像则更多体现出自己的感受——既忠实原形象又凸显艺术家自我,雕塑所体现出的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其实是齐白石经历中找不到的,从这层意义上说,吴为山的齐白石与吴作人的齐白石相比,更多的是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性的拓展,这既是时代的印记使然,也与吴为山个人对雕塑作为艺术的理解密切相关。

当然,若将他的“写意雕塑”仅仅理解为一种处理方法,那就太拘泥和局限了,吴为山有着他更远大的志向,他的“写意雕塑”要在中国雕塑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曾将中国古代雕塑分为七种模式:原始写意风、三星堆诡异的装饰风、秦俑装饰性写意风、汉代写意风、佛教理想化的造型风、帝陵程序化夸张风、民间朴素的表现风。

我注意到他的归纳中有三种是“写意风”,而他的雕塑创作中对此三种写意方式的借鉴明显多于其他四种,比如他作品中对飘动的水袖和长摆大袖的处理能看到秦兵马俑和汉舞蹈俑的影子,有的作品也借鉴了汉代四川说唱俑的处理方法。其实他还有一种方式没多涉及,那就是唐代墓俑包括三彩俑的雍容华贵类型。

这当然还只是在处理上。在精神的体验上,吴为山寻找到的是另一个美学根源,那就是文人艺术源远流长的“意”。中国古代文人画家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言不尽意”、“逮意”、“意在笔先”乃至最后对绘画审美形成的“意境”说,应该是从六朝开始萌芽,最初的审美体现在对人物形象外表神韵的追求。而后将这种审美趣味逐步转入到对山水的审美寄情,而“神”的标准后来被“逸”所取代,“逸”的最后确立又标志着排在最后的“能”虽说是标准的一条,实际上“能”已经具有了某种贬低意味。这也是为甚么中国古代文人艺术不屑于谈及雕塑的重要原因,雕塑毕竟是一种象形的“造像”,雕塑的“言”易体现,而“意”就不易虚拟了;除了这点外,雕塑的实施者甚至设计者已经完全由工匠组成,代表上层文化主导权的知识分子退出了这个领域,这也导致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能够在审美上提升雕塑的“言”几乎没有出现。就这样,最初画与塑的平等地位,伴随着文人的主宰和文人艺术理论的主宰发生了倾斜,最后的结果形成了一种坍塌,一方面是卷佚浩繁的关于“意”的美学论述——画论;另一方面是宣告阙如的雕塑和事实上从数量到质量的严重萎缩。这便是中国雕塑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