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023 王时敏 仿古山水册 册页 (十开)

仿古山水册
拍品信息
LOT号 4023 作品名称 王时敏 仿古山水册 册页 (十开)
作者 王时敏 尺寸 32×24cm×10 创作年代 --
估价 2,800,000-3,800,000 成交价 RMB 3,565,000
材质 设色绢本 形制 册页

题签:西庐老人仿古山水十二帧。甲辰七十三岁作,芋庵主人藏本,丙申四月,迟弇孙毓汶题检。钤印:毓汶私印
题跋:
1.山中佳处难枚数,雨后晴岚别有天。却怪先生何处得,顿添风韵与山川。宁海夫子命葆光书旧题绝句,真能得画中意也,因续题云云如后。昼树涵暝色,遥峰云外青。无人寻绝境,山雨湿溪亭。钤印:葆光、亮直
野树犹含宿雨,遥峰半入新晴。流水最怜一曲,虚堂无过三楹。允敏题。钤印:允敏、颖少
拔地悬崖出,参天老树高。断桥流水际,偏置野亭牢。第二幅,汪士鋐。钤印:士鋐
2.朝崖曦光合,夕岭斜曛透。疏林露石骨,片片蒸霞秀。葆光。钤印:葆光
霞举层峰迥,林深茅屋低。不知幽径里,何处有清溪。第三帧,汪士鋐。钤印:秋泉
3.何来潇洒一山翁,收拾秋光杖履中。隔岸溪山如此好,眼前枫叶满林红。老夫子题句,命受业潘允敏书。钤印:允敏、颖少
荒林带绝壁,秋兴入古筇。独赏无人处,寒山一树红。葆光。钤印:葆光
高岭不可即,青苔满地遮。扶筇独看处,霜叶似春花。第四帧,汪士鋐。钤印:秋泉
4.无穷山外山,但见前山树。先生胸次中,丘壑谁知数。老夫子题句,命葆光书,辛丑。钤印:永绍印、省庵
怪石乱相支,峰回结幽境。空山日自长,茅屋林风影。葆光。钤印:葆光、亮直层峦压半空,盘曲众峰通。好觅幽栖地,茅斋密树中。第五幅,汪士鋐。钤印:退谷
5.层岚涵日华,矗起半天霞。林阴连径合,一道向仙家。葆光。钤印:葆光、海东役人
遥望有人家,丹林路不赊。山光何所似,十丈赤城霞。第六幅,汪士鋐。钤印:汪士鋐印、退谷
6.溪山无限好,石壁下清流。谁领个中味,轻舟独自游。葆光。钤印:葆光
丘壑宜安此子,鸟鱼自觉相亲。秋涨乍凉几尺,野航洽受三人。潘允敏。钤印:允、敏
峻岭不见顶,蟠松直下根。丛丛芦荻傍,一棹失孤村。第七帧,汪士鋐。钤印:士鋐、秋泉
7.枫林叶初落,飒飒山客冷。云净远天明,圭角刻秋影。老夫子题句命书。钤印:永绍、省庵
林深不隐屋,山远自飞泉。仙境不可造,居然小有天。葆光续题。钤印:葆光、亮直
平岭近可攀,高枝远相映。不见有人行,但觉天容静。第八福,汪士鋐。钤印:退谷
8.结庐古松下,尽日坐风雨。岩上无心云,偶然自飘举。葆光。钤印:葆光
绝壁谁缘鸟道,孤松尽作龙鳞。终日蒲团兀坐,将毋摩诘前身。允敏。钤印:颖少
峭壁如削成,岩下幽人坐。欲悟无生诀,蒲团直到破。第九帧,汪士鋐。钤印:汪士鋐印
9.架空别有地,凿石叹开山。四画墨云合,仙楼不可攀。葆光。钤印:葆光
树杪迷离古寺,峰前嶻嶪云梯。石磴总悬绝壁,流沙细入平溪。允敏。钤印:允敏
高台四五层,疏林六七树。阶级最分明,直上前山路。第十帧,汪士鋐。钤印:退谷、汪士鋐印
10.夏岭气犹赤,春岚翠欲流。聚庐此中住,历尽不知秋。葆光。钤印:葆光
青嶂立如屏,矗矗烟光簇。山麓有人家,连云隐深谷。老夫子命葆光书题句于下方。钤印:永绍、省庵
山岚堆湿翠,乱石足安居。绝似瀑岩下,平生愿结庐。第十一帧,汪士鋐。钤印:左坊、中允
11.王烟客先生画笔妙天下,所藏名迹最伙,兹临古十二帧笔意,空明淡荡,有事外远致,真必传之作也。绳其司农先生偶得此册,重加装潢,嘱为题识,因漫赋绝句,聊以抒其景色云尔,无能语其妙也。康熙五十九年,岁次庚子四月晦日,秋泉居士汪士鋐题。钤印:士鋐、秋泉
鉴藏印:杨维乔

说明:
1.本册原为十二开,今佚首尾两帧,故无名款。
2.孙毓汶题签;徐葆光、潘允敏、汪士鋐对题。其中有李永绍诗作数首,徐葆光、潘允敏皆呼为“老夫子题句”。
3.李永绍,字绳其,号省庵,晚年自称“痴愚老人”,山东宁海州西解家庄(今烟台市莱山区解家庄镇西解村)人,一生经历四朝,生于顺治年间,为康熙进士、雍正尚书,卒于乾隆时期,其中两朝任职官居一品尚书。
4.徐葆光(1671-1740),榜姓潘,字亮直,号澄斋,江南苏州府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徐葆光人才、品行为馆阁之冠。曾任副检计官。徐葆光在考取秀才以后,就已经享有声名。康熙帝南巡时,徐葆光拜见献诗,随后就在京兆乡试中举。中举后,更是盛名远扬。参加壬辰科礼部会试未中,经过特赐,得以参加殿试,被康熙帝选拔为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寻充册封琉球副使,赐一品服,乞归数年,以御史记名起用。徐葆光工诗善文,着有《二友斋文集》10卷,《诗集》20卷,《海舶集》3卷及《中山传信录》6卷并行于世。
5.潘允敏,字尹少,号苇村,江苏江宁府溧阳县(今江苏省溧阳县),康雍年间人,具体生卒年不详;康熙四十七年(1708)顺天乡试举人,康熙五十一年二甲第六名进士,庶吉士;之后历任户部郎中、山东乡试正考官,授编修衔,雍正七年(1729)任陕西学政,雍正十三年(1735)任广两学政,乾隆五年(1740)任河南学政。潘氏精诗工书,在当时颇具影响。
6.汪士鋐(1658-1723),字文升,号退谷,又号秋泉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汪琬从子。康熙三十六年(1697)会元,官中允。
王时敏,首辅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少师董其昌,上溯元四家,所作尤穷黄公望阃奥。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在清代影响极大,形成“娄东画派”。隶书上追秦汉,榜书八分为近代第一。在明末清初画坛的地位和影响,王时敏为四王之首,在清初有画坛领袖之誉。在清人陈田所著《明诗纪事钞》中有所阐述:“烟客续华亭之绪,开虞山之宗,太原、琅琊一时匹美,石谷、瓯香、渔山皆新炙西田,得其指授。麓台之衍家传,又无论矣。”
王时敏笔下,大多数为仿古之作,他曾作仿古山水册,供孙王原祁学习临摹之用。王原祁回忆道:“余先奉常赠公汇宋元诸家,定其体裁,摹其骨髓,宿成二十余幅,名曰缩本。行间墨里,精神三昧出焉,此大父一生得力处也。华亭宗伯题册首云小中见大,又每幅重题鉴赏跋语,以见渊源授受之意。先奉常于丁巳夏初,忽以授余,其属望也深矣。”足见王时敏对仿古的探索,已经到了探得诸家三昧,取精华为我用的境地。
此次上拍的王时敏《仿古山水册》十开,皆为仿古之作,仿黄公望三开:第二、四、六开;仿徐幼文一开:第三开;仿倪高士两开:第五、八开;仿仇十父一开:第七开;仿王叔明一开:第九开;仿高房山一开:第十开;仿米元章一开:第十一开。每开都堪称精彩绝伦。作者在笔墨技法上承袭了前贤诸家,用笔工稳、设色明快,皴擦点染兼用,具苍润浓厚中蕴清秀雅丽的特点。两开仿倪,敏密中见松秀简淡,山石轮廓勾皴结合,线条劲挺恣肆,深得倪云林真趣。仿仇十父一开最为少见。画中水阔无际,水波用长线条,回曲流长。远景山石壁立,高耸入云。近景只用几点松枝缀。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一叶扁舟游弋其中,悠然自得,颇有东坡游赤壁的画意。
王时敏曾题王鉴的画“夫画道亦甚难矣,功力深者,类鲜逸致;意趣胜者,每鲜精能,求其法韵兼备,神逸并臻,真不数数觏也。”他对“法韵兼备,神逸并臻”推崇备至,主张山水绘画的气韵和画者的修养息息相关,一个好的画家,一定要技法纯熟,气韵高贵。这也是王时敏画学思想中的“士气”。此册仿诸家山水册,虽是自家面貌,却得诸家妙法,同时气格超迈,苍古浑厚,法韵兼得。
此册中七开有汪士鋐、徐葆光、潘允敏的题跋,三开有汪士鋐、徐葆光二人题跋。且题跋的诗文与相对应的画意极为符合。汪士鋐还在诗文后记录了每开在册页中的顺序。再加上汪士鋐在册后题跋所说的“临古十二帧”,可知此册原为十二开,缺了首尾两开。致使剩余的十开即无落款又无钤印,是一缺憾。汪士鋐册后题跋所提“绳其司农先生”是雍正官居一品的尚书李永绍。李永绍字绳其,号省庵,晚年自称痴愚老人,山东宁海州西解家庄人。生于顺治年间,一生经历四朝,为康熙进士雍正尚书。为官清廉,政绩卓著。
在徐平羽先生的《玉莲斋藏画》一书中,有沈师峰山水册页八开,有沈宗敬落款“绳翁老先生写意”等字,此绳翁先生与此次上拍的王时敏册页中,汪士鋐册后题跋的“绳其司农先生”为同一人,即李永绍。沈狮峰山水册页的对题也有汪士鋐、徐葆光、潘允敏三人题跋。从题跋时间上来看,王册题于康熙庚子,沈册题于康熙壬寅,两册题跋的时间仅差两年。两册中三人的书法风格均豪无二致。且两册后的对题,都是每人占一局部,题跋方式极为相似。这种题跋方式在清代康雍至乾隆早期较为流行。如本公司2015秋拍LOT16243王玖《山水八开册》,也与上面提及的两册中题跋方式相同。
王时敏的作品存世极少,粤中鉴藏大家容庚平生搜讨,未能得王时敏片纸。一九六四年,当他见到天鋐楼所藏王时敏《苍岩晚翠》图卷时,叹为观止,假归数月,为一一考证其流传之绪,并收入其《颂斋书画小记》中,而《颂斋书画小记》中所录书画,均为其自藏,此件特为例外,是见王时敏传世作品之稀。此册虽缺首尾两开,但剩余的十开皆精采绝伦,也是难得之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