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103 明永乐 处州官窑龙泉印莲花壮罐

处州官窑龙泉印莲花壮罐
拍品信息
LOT号 7103 作品名称 明永乐 处州官窑龙泉印莲花壮罐
作者 -- 尺寸 高23.5cm 创作年代 明永乐
估价 650,000-85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备注:日本藏家旧藏
本品造型敦实端庄,气息古拙浑厚,自上而下模印凸雕五层纹饰,颈部与圈足外墙各饰八个菱形云朵,间以上下对称的云头纹,似化裁于蒙元枢府釉盘碗内心的金刚宝杵纹饰;肩、胫均饰缠枝栀子花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两层折枝莲花,上下交错排列,共为十六朵。其工艺娴熟,技法流畅,纹样清晰,质感强烈,所见折枝莲花轻盈舒展,神采奕奕,尤其莲蓬细节充分表现出来,逼真写实,无不彰显出窑工的非凡造诣。其釉厚腴温润,碧翠怡人。圈足裹釉,内留涩圈一周,为垫烧所用。其品质上乘,气度严谨,当属永乐时期处州龙泉官窑之佳器。
龙泉古属浙江处州,窑业久负盛名,明初之际龙泉窑深得宫廷的赏识,成为与景德镇御器厂并立的贡御窑场,因此在明初御瓷烧造活动之中,处州龙泉窑与景德镇御瓷厂彼此关系非常密切,共同谱写朱明御瓷的辉煌历史篇章。据《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陶器”条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遇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此文献揭示饶州府景德镇窑和处州龙泉窑均为朝廷烧造御瓷。依据当时烧造规定,瓷器的造型和纹饰必须由内府统一“定夺制样”再下发烧造,因此传世实物和考古出土数据均表明,两处窑场在同类器皿装饰上往往构图相近、纹饰类同,两者所出器皿性质相同,地位一样,是明初内府督造的重要器皿。
壮罐,为永乐时期首创,其器型来源于中亚的金银器,目前所知传世数量罕见,明初仅有景德镇和处州两地烧制,是永乐时期重要而罕见的品类,景德镇窑烧造青花者迄今存世不过五六例,清宫旧藏的实例可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页45,图版43。而处州龙泉青釉者传世约为五例,除本品以外,分别见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日本私人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来源于清宫旧藏,纹饰与本品一致,颇为难得。纵观以上诸例特征,可见处州龙泉壮罐纹饰风格颇为多样,各式花卉皆可入饰,与景德镇窑青花壮罐的装饰手法相同。以上彼此之种种雷同,正是处州龙泉官窑与饶州御器厂同属内府所辖,共同执行相同的“样制”的具体反映。
明洪武时期使臣曾称海外诸国“不贵纨绮,惟贵磁器”。明初朝廷下令龙泉窑烧造此类器皿,其主要目的是满足永乐皇帝下西洋的需要。宋代以降,龙泉窑外销遍及东南亚,远至中东和非洲等地,其中中亚穆斯林世界对龙泉青瓷最为推崇,视之远在黄金珠宝之上。曾威震亚欧的奥斯曼帝国皇宫——托普卡比宫至今尚存超过1350件的龙泉窑青瓷,可鉴青瓷在当时皇室贵族的心目中是无比贵重,是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珍视龙泉青瓷的风尚入明以后依然在穆斯林世界广为流行,因此朱明朝廷遣使下西洋,弘化天朝圣德,扩大明皇朝的海外影响力,在制备赏赐礼物之中青瓷是必须存在,而且扮演着赢取中东贵族欢心的重要角色,亦见证大明帝国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的盛况。(黄清华/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