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542 清嘉庆 御制松石绿地洋彩仿掐丝珐琅壁瓶

御制松石绿地洋彩仿掐丝珐琅壁瓶
拍品信息
LOT号 1542 作品名称 清嘉庆 御制松石绿地洋彩仿掐丝珐琅壁瓶
作者 -- 尺寸 高22cm 创作年代 清嘉庆
估价 400,000-600,000 成交价 RMB 1,265,000
材质 形制

「大清嘉庆年制」六字单行篆书款
乾隆皇帝兴趣广泛,对西洋文化的借鉴和推广在康雍二帝之上,他颇为推崇西洋装饰形成富丽堂皇之效果,因此登基之初即命传教士设计并建造了圆明园当中的西洋楼建筑群,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处时代标志。在宫廷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上,乾隆皇帝的喜好致使西洋元素广泛运用,臻于极致,也让西方为之惊叹不绝,其中洋彩瓷器的成熟与流行,使得西洋技法与西洋题材在清宫瓷器上得到完美结合,品格不凡,铸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洋溢西洋气息的绮丽篇章。
雍正帝在位年间,铜胎掐丝珐琅并不甚受重视,至乾隆之时,弘历对铜胎掐丝珐琅器尤为钟爱,除大规模制作外,尝下命以瓷仿效,本品当属其中。当时也有以铜胎画珐琅仿掐丝珐琅之品,以描金细线代替曲卷铜丝。虽远早于十八世纪前,已有模仿不同材质之作,但乾隆年间,工艺精湛,仿学艺作近乎完美,时出几可乱真之品。画师在本品上以描金勾勒,妙仿景泰蓝上之鎏金铜丝,流丽线条,对比鲜明,赏心悦目。
洋彩正是十八世纪清宫与西洋文化交流互动而产生的艺术珍品,它是雍乾时期清宫对运用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彩瓷的正式名称,乾隆朝《活计档》、《陈设档》多作『磁胎洋彩』,原配木匣上也皆刻上『洋彩』品名。唐英在乾隆八年奉谕编撰完成的《陶冶图册》第十七编『圆琢洋采』中曾作如此评述:『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采。须素习绘事高手,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和,以白瓷片绘染烧试,必熟谙颜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细,熟中生巧,总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所用颜料与法琅色同,其调色之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胶水,一用清水。盖油色便于渲染,胶水所调便于拓抹,而清水之色则便于堆填也。』 可见其工艺之复杂。
嘉庆时期瓷器承袭乾隆的艺术风格,其造型创新式样少,纹饰也多采用传统寓意吉庆的图案,绘制技法工笔多于写意。但也有不少延续乾隆风格技术的经典之作。乾隆皇帝虽已逊位,但仍以太上皇的地位威慑朝政,因而嘉庆初年御窑厂的烧制仍为乾隆御窑的延续,其造型式样、图案等,均因袭前朝旧制,不敢僭越,因而有「乾、嘉不分」之说。此件作品即为充分延续乾隆时期瓷器高超技艺水平的精品作品。
壁瓶又称「挂瓶」或「轿瓶」,是一种观赏性的器物,专为悬于壁上或挂于轿中而设计的一种瓶式,器形为瓶的一半即半器造型。本壁瓶口沿微外敞,细长颈双蝠耳,镂空足扁圆腹。背部有孔,用于悬挂。口沿绘如意云头纹一周,足及双耳为珊瑚红绘金彩,足与瓶身衔接处以洋彩绘莲瓣纹为间隔,底金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单行篆书款。瓶身松石绿釉为地,满绘西番莲纹。西番莲花纹饱满,枝叶缠绕,疏朗而飘逸,绘画细致工整,工艺精湛绝伦,松石绿釉匀净厚润,至为可爱,金彩璀璨辉煌,诸彩绚丽浓妍。釉彩、造型、纹饰均为继承自乾隆时期风格,色彩华丽,造型优美,毫不逊于乾隆时期官窑的上乘作品,其制作之精良细腻,在嘉庆时期颇为难得,实为嘉庆朝之精品。
史乔沃先生年轻时于纽约发家,1871年移居麻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亦是他妻子史贝桃女士(Belle Townsley Smith,1845-1928)的故乡。 史氏伉俪的艺术品购藏之旅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当时他们从一位纽约某古董商手中买下了一件十八世纪珐琅瓶。经过数十年的购藏,史氏伉俪以其独到的眼光形成兼容并蓄的多元收藏,并于1896年在斯普菲美术馆建立史乔沃艺术博物馆(George Walter Vincent Smith Art Museum)。博物馆落成伊始,有5千逾件藏品,且陆续扩增,其中包含了当代美国及意大利的名画及家具、欧洲蕾丝织品及中东的地毯。然而,最吸引观众与评鉴家目光的却是来自中国及日本的奇珍异宝。

备注
史乔沃先生旧藏(Mr George Walter Vincent Smith 1832-1923),Springfield,Massachusetts,入藏于1910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