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853 清乾隆 金彩山水人物纹碗 (一对)

金彩山水人物纹碗
拍品信息
LOT号 0853 作品名称 清乾隆 金彩山水人物纹碗 (一对)
作者 -- 尺寸 直径8.3cm×2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1,200,000-1,800,000 成交价 RMB 1,380,000
材质 形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来源:80年代日本回流
2010年12月12日,北京瀚海,Lot.3147

说明:乾隆皇帝对艺术有独到的见解及审美意趣,他以皇帝的身份亲自主导官窑瓷器的设计与改制,表现的内容丰富,手法新奇,创烧出一批新、奇、巧的作品,因此珍品鲜有相同者,可谓稀罕至极。此品即为当中代表。
小碗一对,口深腹,下承圈足。器形工整规矩,修胎细致。通体施金彩,圈足亦不露胎,而后于金彩之上浅划山水通景,其上远山逸水俊秀,嘉林秀木葱郁,亭台楼阁掩映,一派宁静清寂意趣。构图上以传统的“三远”为法,远山近树布陈疏密有致,观之赏心悦目。底足内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金彩是指一种采用黄金色釉上彩作为装饰的制瓷手法。陶瓷器上装饰金彩始于唐代,宋代定窑与建窑亦有烧制。宋周密《癸辛杂识》上记载:“金花定器,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入窑,永不复脱。”可见金彩的使用由来已久。元明时期金彩的使用增多,工艺上多为金箔贴金。清代普遍采用描金。清康熙时期,景德镇陶瓷官窑在总结传统宫廷制造彩料工艺的基础上,尝试着把金箔制成金粉,再加入氧化铅用以降低黄金熔点,终于制成“本金”。直到这时,金彩工艺才真正属于陶瓷彩烧工艺的一部分。其操作过程是:擂金粉、调合金粉、描金、玛瑙刮金。用本金制作金彩瓷器加工难度极大。明暗之色取决于金粉薄厚,而过薄易产生“脱衣”。其次用金要一笔涂成,不加涂抹,水分适宜,温度适宜,方可成器,否则金呈玫瑰色或紫色,失去黄金光泽。到乾隆时期,由于皇帝本人对新造器物求新求异,在瓷器发展与制作中不遗余力的开发新的品种与釉色,全金彩器即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瓷器新品。传世全金彩器多为金彩法论等供器,而与拍品相类的器皿,则较为少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金彩三羊开泰瓶为难得的全金彩器(《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页183),可与本品比较。
此对碗所施金彩富丽堂皇,呈现出真金般的光泽,彰显金碧辉煌、气象万千的帝王之气。浅划“山水人物”图,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甚见功力。对比台北故宫藏清雍正瓷胎画珐琅山水碗(参见《清雍正珐琅彩瓷-金成旭映》,页164,图63),就绘画风格而言,当中所绘山水图与拍品所绘山水构图、笔法、意境、审美意趣极其相似,其中散点透视技法的运用更是几近一致,当同出于宫廷绘画大师之手,非俗匠所能为。

参阅:《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国立故宫博物院,2004年,页183
《金成旭映:清雍正珐琅彩瓷》,台北故宫博物院,2013年,页164,图63
12 December 2010,Hanhai Auction,Lot.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