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749 清乾隆 青花莲托八宝纹烛台香炉 (一组三件)

青花莲托八宝纹烛台香炉
拍品信息
LOT号 0749 作品名称 清乾隆 青花莲托八宝纹烛台香炉 (一组三件)
作者 -- 尺寸 烛台高31.5cm;香炉高42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5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说明:此炉取商周青铜器鼎之样式,盘口束颈,鼓腹圜底,下承三蹄足,两侧饰冲天朝冠耳。胎质坚实。口沿外绘回纹,颈部绘缠枝花卉纹一周,外壁绘缠枝莲纹及八宝纹,两耳及三足绘缠枝花卉纹。观整器装饰,炉口沿外侧横书拈花寺三字楷书款。青花发色艳丽,渐变自然,线条流畅,构图繁密,层次分明为典型的干隆时期鼎式炉。烛台由烛杆盘,柱托盘及高柱座三部分组成。座与托,柱与杆盘皆窑成后粘接,胎制分部完成。质坚致,形规整,而釉地泛青。口沿及座肩处皆以青花地白如意云头作纹饰,座壁及托盘壁则以缠枝莲花托佛家八宝纹。圆柱上饰缠枝朵莲纹,青花色泽浓淡相衬,求以变化,台形如窈窕淑女端袖胡璇,别致美观,既为实用亦可陈设。两全其美。成对而出,尤为难得。佛教八宝为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八种吉祥物,常与莲花合用于瓷器装饰上,象征吉祥如意。此类炉及烛台常作佛前五供,置于最中间及两侧,端庄雄壮,制作考究。
西城区拈花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因寺内千佛阁内有明代所铸的铜佛“毗庐世尊莲花宝千佛”,座如莲花,在佛座周围的千朵莲花上有千佛旋绕,故名护国报恩千佛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名拈花寺。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6 432平方米,房屋184间,分三路,各五进院落。中路建筑自南至北有:影壁,长24.5米,厚1米,石砌;山门3间,檐下有斗拱,石雕石券拱门,额书“敕建拈花寺”,门两侧为八字墙,门内左右为钟、鼓楼(已拆除),正面天王殿3间,檐下有斗拱;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已拆除),殿前有月台,台下立有九年(1581)《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碑记》碑和《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宝像记》碑、雍正十二年清世宗御制拈花寺碑;东西配殿各5间;伽蓝殿5间,两侧接引殿各16间;藏经楼5间,两侧为过垄脊灰筒瓦合角短廊,东西配楼各3间。东路有六层殿:一层殿3间;二层殿5间;三层殿9间,坎墙内镶石刻;四层殿5间;五层殿5间,两侧有厢房;六层殿5间,两侧厢房各5间,东厢房两次间的后山墙上镶有石刻。西路有四层
殿:一层殿3间,垂花门1座;二层殿5间;三层殿5间;四层祖堂,为“凹”型建筑,共17间,祖堂前原有一四角攒尖方亭,名“素心亭”,已拆除。寺内铜佛像分别移至白塔寺和法源寺。寺院后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印刷厂使用。2009年12月12日,藏经楼配楼失火。
大雄宝殿内有古铜罗汉像十八座和二十四诸天像。大雄宝殿前有《新建护国报恩千佛禅寺碑记》和《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宝像记》。二碑均为明万历九年立。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名拈花寺。殿外额曰“觉岸慈航”,殿内额曰“普明宝镜”,雍正帝御书。大雄宝殿月台前立有世宗御制清雍正十二年《拈花寺碑》。拈花寺现有面积6000余平方米。寺坐北朝南,分中路和东西二路。中路依次为影壁、山门、八字墙,石券门上书“敕建拈花寺”,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后为藏经楼。东路有6层殿,西路有4层殿。西路的祖堂为一“凹”字形建筑,前有方形四角攒尖亭,名素心亭。寺内铜神像一部分移白塔寺,一部分移法源寺。1926年在内律堂曾开办拈花寺小学。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是佛家一段著名的典故。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释迦牟尼佛祖说法。可佛祖一言不发,只是手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颜为笑。于是佛祖便把衣钵交付给了迦叶。
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花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佛祖到底传达了什么意思,迦叶到底领会了什么,其中真相我辈凡夫俗子恐怕难以了解,然而他们之间那微秒的灵犀却着实令人神往:可以不发一言一语,就被人懂、就懂得别人,这样的境界需要修炼几世才能达到?
拈花寺最初并不叫拈花寺,明万历九年该寺建立时,取名为千佛寺。千佛寺后楼下层为念佛堂,上层为千佛阁,千佛阁内有明代所铸的古铜佛“毗卢世尊莲花宝千佛”。在佛座周围的千朵莲花上有千佛旋绕,千佛大小一样,高4寸左右,故名千佛寺。大雄宝殿内有古铜罗汉像十八座诃二十四诸天像。大雄宝殿前有《新建护国报恩千佛禅寺碑记》和《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宝像记》。两座碑都是明万历九年所立。
直到清雍正十二年(1734)千佛寺重修,才更名为拈花寺。雍正皇帝亲自题写匾额,殿外额曰“觉岸慈航”,殿内额曰“普明宝镜”,并赐御制《拈花寺碑》一块立于大雄宝殿前。
据资料记载,拈花寺共有面积6000余平方米。寺坐北朝南,分中路和东西二路。中路依次为影壁、山门、八字墙,石券门上书“敕建拈花寺”,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后为藏经楼。东路有6层殿,西路有4层殿。西路的祖堂为一“凹”字形建筑,前有方形四角攒尖亭,名素心亭。
但拈花寺最终也还是没能挺住时间洗练岁月折磨。1953年,一家印刷厂落户拈花寺。今时今日的拈花寺,看起来实在和普通民居差别不大,几座大殿还被用来充作了厂房。只有一道影壁和破旧的檐角还能看出当年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