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519 明 素犀角镶银摆件

素犀角镶银摆件
拍品信息
LOT号 4519 作品名称 明 素犀角镶银摆件
作者 -- 尺寸 高20.5cm 创作年代
估价 5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806,400
材质 形制

“藏斋蔷宝”款
本拍品取一枚亚洲犀角削去皮层,稍加打磨染色成器,充分保留了犀角的原有形状。无论是其自然的弯曲,还是呈色的渐变分布,抑或因年代久远而出现的细微裂痕,丝丝扣扣均透露出一抹杳杳绚姿的余韵。整根犀角虽无任何雕琢,仅以本颜示人,却丝毫不逊于那些精雕细琢之作,具有强烈的存在感,令人不容忽视。
对于犀角的研究,早在明代曹明仲的《格古要论》就有一段详细的记述,文曰:“犀角出南蕃、西蕃,云南亦有。成株肥大花儿者好,及正透者价高。成株瘦小分两轻花儿者不好,但可入药用。犀角纹如鱼子,谓之粟纹。粟纹中有眼,谓之粟眼。凡器皿要滋润,粟纹绽花儿者好。其色黑如漆,其如粟,下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者佳”。此次拍卖的这件犀角摆件,其特点之一就是体量颇大,且犀角底部镶嵌的纯银装饰亦非常考究,不仅缠枝纹雕琢得非常精美,而且镶嵌的工艺也非常到位,其底刻有“藏斋蔷宝”四字款。
由于犀角的珍贵稀有,用来雕刻纯为实用的器具不多,通常以雕刻艺术品为主,兼具实用功能。犀角的原始形状为圆锥体,下端较大中空,上端尖锐,与其它角所不同的是犀角根部粗大,易于雕成杯形,因其价格昂贵,雕刻者不愿稍有所费,所以往往将它倒转过来制成盛器。清代以及民国时期,家有整只犀角被认为是能辟邪镇宅和带来财运,就连故宫博物院也藏有整只原犀角。同时,从犀角制品来看,如果用水牛角冒充的,凭借专业眼光还能分辨,那么使用经过了红色凤仙花汁液的浸染,与原来的棕褐色混成一体,成为褐红色,冒称上等犀角的,即使是专家也会被蒙骗,而不经过雕饰的犀角则可以避免这一点,也成为了此拍品不同于他者的重要特点之一。
犀角因其珍贵难寻,于明清之时常作为传统纹样装饰于各类工艺品之上,多与双角、银锭、火珠、法螺等组合一起,称之为“杂宝纹”。此纹饰作为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吉祥纹样,始见于元代,后流行于明清,雕漆等器上亦多装饰此纹样。其所取宝物形象较多,元代有双角、银锭、犀角、火珠、火焰、火轮、法螺、珊瑚、双钱等,明代又新增祥云、灵芝、方胜、艾叶、卷书、笔、馨、鼎、葫芦等。因其常无定式,任意择用,故而称杂宝,也有任取其中八品组成纹饰者,称八宝,但不同于八吉祥纹。
此犀角摆件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底足处的镶银装饰,整器唯一的装饰即是此处。艺匠取整块银皮包裹其上,并透雕琢刻卷草纹一周,花纹线条流畅,疏朗有致,带有明显中亚纹饰风格。纹饰系压地后再进行薄壁掏膛,抛光工艺,无不凝聚了古人的心血和精力,并流传至今保存完好,殊为不易。卷草纹作为我国传统图案之一,因盛行于唐代又名唐草纹,其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故通称卷草纹。镶银部分呈现与犀角相称的古旧之感,雕琢工艺拙朴意趣,二者相配相得彰宜,具有远非精工细作所能企及的韵美。在佛经中,银被列为佛教七宝之一,而在藏传佛教中,藏银是接受了福祉的金属,因此用藏银制成的饰品具有避邪的作用。拍品所镶银质光泽度不高,款式和做工也不那么精细,但却因此平添了几分古朴的韵味;且所雕花纹为工匠用刀具等一点点地雕琢而成,整器看似粗糙,实则细腻。香港收藏大家刘木兰女士就藏有一件相似的明万历年制原形素身犀角器,以此作为文房清供,可为书斋生活增添情趣,把玩欣赏之余亦可镇宅添福,佳料美器值得珍藏。
参阅:霍满棠《中国的犀角雕刻珍赏》,页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