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320 王隆夫 琴高跨鲤图

王隆夫 琴高跨鲤图
拍品信息
LOT号 4320 作品名称 王隆夫 琴高跨鲤图
作者 -- 尺寸 43×30cm 创作年代 --
估价 280,000-600,000 成交价 RMB 873,600
材质 形制


王隆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画院院长。擅长粉彩古代人物画,兼及山水,意笔花鸟。他的作品容诗词、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笔下的艺术形象,多取材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着力于真情实感,多以工笔兼写意的手法塑造形象。
“文章天下事,得夫寸心知”,一件作品成功与否,作者自己是最清楚的。
—王隆夫
此件作品以神话《搜神记》为题材创作,描绘的是琴高跨鲤递入涿水中取龙子时的情景。画面布局构思精巧,波涛汹涌,狂风乍起,云雾弥漫,气势盖天,用以渲染琴高淡定执着的性情。琴高眉头紧锁,髯髯垂须,昂首远视,显示出艰险无畏、抗争不屈的道骨仙风。作品借鉴了任伯年、陈洪绶的人物画风格,笔势劲疾,跌宕起伏,纵横挥洒、老辣超迈,用线极具金石味,落笔重顿折多,圆中带方,高古奇骇,古韵盎然,将骨法用笔发挥到了极致。
王老师感慨地说:“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决定着他性情、志趣的形成。在这个家庭里。我从小耳闻目睹的尽是画与瓷的人和事。”他清楚地记得,十岁时祖父把着他的手练毛笔字;父亲在油灯下给他讲《陋室铭》;至今还记得他童年学画临摹的那本《芥子园画谱》和陈洪绶的《博古叶子》。他说,陈洪绶的那套木刻线装的版画共有48张,画的全是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画家在人物画技法上的造诣,也反映了画家本人思想的成熟。陈洪绶的笔触已摆脱了作为一个亡国遗民感事伤怀的狭窄境界,而是深入地表现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他比划着说,在那套叶子里,除了画了一些历史上为人民所景仰的英雄志士以外,还画了许多豪客富商,其中就有富比王侯的陶朱、猗顿,据有铜山以铸钱币的邓通,敢同王恺斗富的石崇,礼抗万乘的寡妇清,日食万钱的何曾,等等。这种以歌颂财富为题材的人物刻划,是陈洪绶对封建士大夫传统观念的挑战。这些,都是王老师在以后学画时的感悟。父亲见隆夫喜好绘画,故在闲暇时教他勾线皴描,每日秉烛习画,也渐有小成。一天,有位客户拿来两支瓷瓶坯胎来施色釉,隆夫竟私下以青花料去涂塌,勾几枝翠竹,点几瓣梅花,撇几丛兰花。父亲见损了客人的瓷胎要责打他,而客人看了,却认为笔法虽觉稚拙,但颇具章法,极有笔韵和意境,反喜孜孜地拿去烧窑了。14岁那年,因家境窘迫,父亲只得让上了两年初小的儿子辍学,进了太平瓷社拜师学艺。白天他伏案学习粉彩技法,晚上则由父亲为他讲解唐诗宋词,一部《古文观止》成了他夜自习的必修课本。家风的熏陶,师长的传授,加上他的聪明颖悟,三年后,他有了自己的-- 隆夫画室。
“隆夫画室”座落在旧时珠山御窑厂的南侧。故王隆夫的画作都有“书于珠山南麓”的题记。十七岁的王隆夫以擅画粉彩人物为主,亦工于青花花鸟,其间金石、书法、国画也为人称道。他画的瓷器都是自画自填,题诗作跋从不假借他人,而是自吟自写。尽管画幅上同属传统的道释、仙佛和故事中的人物,但在人物刻画、背景处理以及构图章法上与众不同。他画的一幅《唐三侠》粉彩瓷板画,容貌服饰各异而个性鲜明。虬髯客裘衣缨帽,骑在急欲狂奔的驴子上,回首拱别;李靖儒衫方巾,环佩当风,相貌文秀清俊,与豪侠似有千言万语而难以表达;丽人红拂则身裹红衣斗篷,绣袂微扬,腰佩宝剑跨骑在马上,那欲说又止、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整个画幅笔致尖秀爽劲,眉目点染传神,且在布局上一张一弛,一动一静上产生强烈的对比关系,是谓“情动于中而形于画”。兼有自题诗曰“英雄谁能识,笳吹朔气间,但教侠义在,风范载史篇。”引得瓷苑画坛反响热烈,誉其画好、诗好、意境好。但王隆夫并不自足,每有新作,必携之向珠山八友的耆宿王大凡和师父王锡良等人登门求教,常常获益非浅。
王老师绘画具有极好的控制形的能力,在笔墨技法的发挥方面能够达到态肆汪洋、淋漓尽致、无所顾忌的程度,对于人物的造型和意境品格的追求,是五、六十年代的他获得成功的一大因素。他的画作选材十分宽泛,古今中外,南北西东,各色人物都曾涉猎过,但其表现的风格却是典型的南方清逸优雅。其一的古衣冠,多是高贤、逸士和文人,往往取其萧疏、恬适、蕴籍的一面;其二的道释佛儒,则是取其静穆、庄重、威武神勇的一面;而仕女、名姬、闺秀,亦讲究纯清、形美、内秀和娴静的一面。他的用色用线,总是舒缓平易,疏而不漏,或高古游丝描,或钉头鼠尾描、或铁线描为基调,辅以微妙的锵锵顿挫之功。而在用墨用色上,却是以简为上,以和为贵,尽可能单纯,尽可能轻淡,同时又在单纯和轻淡中营构醇厚的韵味,尤其是造型和布局上总是施以明确的变形意绪,在因势利导的平展化、萧散化、空灵化的过程中,捕捉人物形象的视觉张力。譬如他画的《八仙过海》中的曹国舅,一反传统程序,把曹国舅画得衣冠不整,一手抓帽,一手拎靴,那种鄙薄俗世,不恋红尘的神态跃然瓷上,于人在晒笑之后复有沉思,令人抚额称绝。
(还经楼的故事——访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文/曹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