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251 唐-五代 仲尼式“天贶”琴

仲尼式“天贶”琴
拍品信息
LOT号 4251 作品名称 唐-五代 仲尼式“天贶”琴
作者 -- 尺寸 琴长118cm;有效弦长110cm;额宽18cm;肩宽19cm;尾宽13cm;厚5cm 创作年代 唐-五代
估价 2,800,000-3,800,000 成交价 RMB 3,808,000
材质 形制


直接征集自杨氏后人。配原黄软缎棉套保护,因年代久远软缎已朽。选材松杉,鹿角灰胎,漆色典雅,通体以黑色原漆为主,间朱漆,腹内面板木色发黑。漆质优良,故能使琴保持原貌流传至今。配以蚌徽,排列规整。月华纹雁足,黄杨木制,雕工精美。琴面和琴背密布流水加牛毛断,琴项下有民国著名书家常赞春籀刻“天贶”琴名及杨宗稷鉴藏赞文曰:“溯自戊申,琴为余累。枯桐半百,终鲜称意。今歌得宝,实神所秘。人力罔求,天庥载至。锡厥嘉名,答彼苍赐”,池左偏有虞铭新隶书题款云:“壬戌三月杨宗稷得于都门,命名天贶,并铭常赞春作籀虞铭新题款”,“天贶”为“天赐”之意,其与三五同好共享佳琴的欣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据《琴学丛书》载,此琴辗转闽中、太原,方到杨宗稷之手,当时琴池外右偏刻七分楷字一行,云“嘉庆戊辰暮春日”,系前任主人赏铭,可惜传至今日,字迹已漫漶难辨。
此琴造型古朴凝重,正面由额至肩,由肩至腰,由腰至尾的三个部分,宽窄适度,比例协调。背面开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居腹部正中,凤沼在腰尾之际,双定置于腰部中间,极规矩有法。侧面琴面弧度由肩至尾完全一致,平度自肩至额逐渐下斜,项腰内收作圆,故琴面肥厚却不失灵动柔美,尽显唐代古斫之神工绝技。唐朝是古琴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制琴技艺在此时达到了巅峰水平。现存的唐代古琴无论从音质、形制还是历史价值方面衡量,皆是历代琴器中不得多得的顶级至宝,后世以之为神器。然存世唐琴廖若晨星,目前被确认的仅十余张,且多为国内外博物馆所藏。关于杨时百先生为何于众多稀世宝琴中独留“天贶”琴传之子孙,郑珉中先生曾向杨时百之子杨葆元先生提问,葆元先生的回答是“仅有天贶未曾剖腹重斫,余悉重斫过”,由此可见杨时百先生对该琴的重视珍爱,视同拱璧。然而此琴在山人身后亦几经辗转,大约1940年,古琴演奏大师李浴星先生从杨葆元夫人手中借弹此琴,经年后杨葆元以原值赎归,遂一直庋藏家中,秘不示人。文革十年杨家屡遭冲击,幸全家上下冒死保存一代名琴方得劫后余生。
此琴因长期盛之以囊悬于壁间,致声音发生变化,乃曾请管平湖先生为之剖修,修后天衣无缝,如今重新张弦奏之高音有钟磬金石之声,中低音色浑厚丰满,独具唐代琴音古朴苍茫的韵味,这与其本身的材质优良、制作得法,以及历经千年自然变化而产生的独特震动和共鸣的特性是分不开的。千年古琴重放清音,且音质上乘,九德过半,在唐琴中实属难得,天贶佳音,名不虚传。
此琴与浙江省博物馆所藏杨宗稷旧藏唐仲尼式“春雷秋籁”琴,形制、尺寸、池沼、漆色、断纹几乎完全相同,甚至可大胆推测,两琴应制于同时,出自同手,几可同为唐琴的标准器。此张“天贶”琴具有馆藏级的艺术水准和清晰有序的流传脉络,今番现身拍场,实为好古敏求之士的难得机缘。
杨宗稷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