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137 清乾隆 白玉八蛮献宝万国来朝插屏

白玉八蛮献宝万国来朝插屏
拍品信息
LOT号 4137 作品名称 清乾隆 白玉八蛮献宝万国来朝插屏
作者 -- 尺寸 高26.5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1,600,000-2,600,000 成交价 RMB 2,912,000
材质 形制


紫檀座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时期,政治统一、经济强盛、文化融合,而乾隆帝则可称作集大成者。这一时期异域文化地大量渗入给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无所束缚的创造和革新,构成了大清盛世富丽堂皇、蓬勃向上、豪迈张扬、趋向写实的时代风格。此插屏以细润亮透的白玉雕制而成,其上略有皮色,更添自然原朴之美。一面雕海水巨帆,船只行驶于滚滚江涛之中,舱中人物把酒畅饮,神情惬意。另一面雕岩谷人物图,八人身着异服穿行于山石树木之中,其深目高鼻、窄袖束腰、足蹬长靴,手捧各式宝物,,神情欢悦,憨态可掬,此图又名“八蛮献宝”。
自隋唐始,胡人在汉地所从事的商业活动就已非常繁荣,故胡人识宝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从陶瓷、石刻、绘画等艺术品的造型上看,胡人献宝往往都是手持珊瑚、宝瓶、珠宝等站立或跪进的姿势,这种构图源于印度和犍陀罗风格。先谈波斯宝物,西汉时已有琉璃珠等传入中国,北魏前后波斯商使远道贡献来的各种西方玻璃器皿,大秦罗马的珍稀宝物等如潮涌入。汉魏以来,历代职贡与士贡的显着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一批来自远方的殊玩名器、异品奇技,包含动物、植物、矿物、织物、食物、器物和艺人等等。而“别宝”即“辨宝”、“识宝”,“胡人别宝”之事,六朝文献已有零星记载,唐人小说中西域胡人识宝传说大为兴盛。波斯等胡商因为善于鉴宝和经商,也就被民间认同为独具慧眼的识宝者。到明清时期,民众心态上已认定波斯胡商辨识宝物准确无误,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及《二刻拍案惊奇》卷三“王渔翁舍镜崇三宝,白水僧盗物丧双生”等的描述历历如绘,明末清初时,“波斯献宝”已成为江淮地区口头语。《明宪宗行乐图》中有一组“胡人献宝”:一胡人牵一头狮子(人扮),四胡人随后,其中有二胡人头发卷曲,着靴,每人手捧宝盘,上有珊瑚、象牙,另一人肩扛珊瑚,一中年胡人捧手鼓边敲边舞。胡人献宝象征国力强盛、天下太平,这些胡人中应有波斯人在内。胡人献宝主题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万邦来朝的现实反映,由唐及清,延续千年、经久不息。
明清时期国势昌盛,形成以中原为中心的文化圈,周边各国均对中华心之向往,故而万国来朝。自隋唐始,对外交流便日趋频繁,当时把西域诸国人统称“胡人”,所谓胡人特指居住在西域的突厥、吐蕃、粟特、波斯以及大食等族。而与隋唐中外“交流”不同的是,清早期的中外关系是一种以中华为中心的境况,而非互动,是居高临下的态度,故此时期表现胡人的作品多为“进贡”、“朝拜”等主题,以突显清王朝之不二地位。他们在此玉板上表现为深目高鼻,鬈发,身着窄袖束腰衣,肩披云带,足穿长靴,手持珍宝。据《周礼 尔雅释地疏》中记载:八蛮是古代我国疆域以南的八个国家,即:天竺、咳首、焦侥、穿胸、踵、儋耳、狗帜、旁眷。古代鼎盛时期的中国国力殷实、疆域广阔,藩属之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此插屏所绘即为异域各国使节进见献宝时的真实写照,甚是难得。
传统的中国国家观带有明显的天下中国观的色彩,并将中国视为一个投影图像的中心部位,而四邻的民族不论其实际控制面积如何广袤,都始终处在该图像的边缘部分。此拍品无论是材质、刀工、亦或所雕主题,均体现出清王朝之恢宏大气与不羁自豪之情,其下随形配一紫檀木座,整器当为清乾隆时期造办处所雕佳品。而更为重要的是,此器所体现出的是一代王朝的自信、一朝艺术的风格、一个国家的文化,较之精美的雕琢,其所蕴含的内在人文意识形态尤显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