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791 清 神兽献瑞

神兽献瑞
拍品信息
LOT号 3791 作品名称 清 神兽献瑞
作者 -- 尺寸 11×11×4.5cm 创作年代
估价 500,000-600,000 成交价 RMB 560,000
材质 形制


寿山杜陵坑石
此作品以上等杜陵石为原料,色泽明艳妩媚,形象精巧传神,气韵生动,颇见作者功力。从层次分明的质感到毫发毕现的刀技,从玲珑剔透的牙齿表现到流畅飘逸的鬃须衬托,都做到了良才内在美与佳工装饰美的最佳结合,堪称是一件国宝级的精美之作。
石中之王话田黄
—浅谈田黄石的鉴定要点
1945年8月14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就在这个时候,做为日本人傀儡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深感末日来临,仓皇逃命,最后随身的无数珍宝都丢弃了,但始终揣着三颗石头印章。这三颗石头印章,直到他被关入“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之后,才主动献出。
人们不仅要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石头”,要让曾经拥有天下的皇帝与之生死相随?
这,就是产于福州市寿山乡被尊之为“石中之王”和“石帝”的珍贵宝石——“田黄”。
田黄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在整个地球上只有寿山村小溪两旁“横阔凡数丈”,长约十余华里的水田才出产,离了这片水田,离了那缓缓流过这片水田的寿山溪也就没有了田黄。整个出产田黄的土地,面积仅为一平方公里。由于田黄有福(福建)、寿(寿山)、田(田黄)的寓意。据说乾隆皇帝在每年元旦的祭天大典中,都要在供案的中央供上一块田黄,以祈求上苍赐予自己多福高寿,王土广袤。在清代帝王的眼里田黄的地位超过一切珍宝。而民间相传,田黄可以驱灾辟邪,益寿延年。所有这些,都为田黄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自清代以来,田黄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至宝,在民国时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如今价格更是惊人,2006年10月香港苏富比一块重217克的清代杨玉璇雕刻的田黄瑞狮镇纸成交价为3923万港元,加上佣金,平均每克近20万港元,被人们叹为“疯狂的石头”。
田黄,由于历史上就极其珍贵,因此,假冒做伪之事,历来不绝。因而对田黄的鉴定,就成了人们收藏田黄必须攻克的难题。
简单地说,田黄其实就是从寿山村“高山”上滚落下来的“高山石”,只是由于砂土蕴藏,溪水浸泡了数百万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使其表面所含的三氧化二铁,渐渐酸化,改变了原有的面貌。使之具有了优于“母石”的特有的“细、结、温、润、凝、腻”的特性,在这里寿山“坑头溪”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其矿物成份并无改变,与高山“母石”一样同为“地开石”。因此认定田黄的身份,首先它必须是“地开石”!
其次,它必须有“萝卜纹”,所谓“无纹不成田”。现在有一种观点,说是田黄的“萝卜纹”是“与生俱来”的,因为“高山石”里有些就有“萝卜纹”。但是这些研究者却忽略了一点,高山石中只有少量的石头有“先天的萝卜纹”,但田黄却全部有“萝卜纹”。田黄的“萝卜纹”是溪水长时间浸泡,“二次生成”的,它不同于那些原生矿中的所谓萝卜纹,它有一种“绵密欲化”的感觉。
溪水的长时间浸泡,不仅使田黄出现了“萝卜纹”,也使之石性大大的优化,质地远远超过了它的“母石”。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田黄石具备了“细、结、温、润、凝、腻”的“六德”。
细:就是质地细密,石分子颗粒极细小,用放大镜都看不出颗粒。
结:就是石分子结合紧密。
温:是指如玉之蕴,观其外表即与人相亲。
润:是如石内生泉,放在手心,石头会出现水珠。
凝:是凝灵如冻。
腻:是肌里油溢,用手稍加摩娑,就像往外冒油。
在鉴定田黄的理论中,还有“无皮不成田”和“无格不成田”之说,应该说大多数田黄有这种现象,但不是全部。因为是“二次生成”,每一块田黄生成的小环境都不一样,因此,这两个标准只具有“相对性”。而“无纹不成田”则具有无法回避的“绝对性”。
此次保利五周年专场上拍的二十余件寿山田黄石雕,其中不乏清代名家文安、清末民初名家陈可应及现代工艺美术大师周宝庭、郭功森和林文举等的精品,令人眼目为之一亮,相信定能成为此次拍卖的一大亮点。
王敬之(田黄石鉴定专家、中国文博院教授)
32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