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368 清雍正 仿钧釉菊瓣壶

仿钧釉菊瓣壶
拍品信息
LOT号 1368 作品名称 清雍正 仿钧釉菊瓣壶
作者 -- 尺寸 长18.5cm 创作年代 清雍正
估价 1,600,000-2,6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参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
雍正七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录原文。
“雍正年制”款
雍正皇帝极好茗茶,由康熙后期开启的清宫茗茶风尚在雍正十三年里得到极致的发展,单由茶具的种类与式样就可窥知一斑。其中烧制于雍正七年的菊瓣式茶壶为雍正茶具之珍稀隽品,据雍正七年(1729年)《活计档》载:“八月初七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闰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宜兴壶一件,奉旨做木样交给年希尧照此款式仿均窑,将霁红、霁青釉色烧造,钦此。”
目前存世所知菊花瓣式茶壶除了霁红釉见缺,其余二种都在,与档案记载吻合。霁青釉可参见香港苏富比2005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第0673 号,而仿钧釉分别见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唯一流通者则只有本品。
其造型典雅俊秀,前置曲流,后设执柄,壶身扁圆,上下装饰模印对称菊瓣纹,外底阴刻“雍正年制”篆书款上覆酱黄釉,为官钧所独有之底釉,外环饰花瓣纹。所施仿钧釉质地厚润,鲜妍夺目,晕散自然。原盖已佚,后配金盖。
仿钧釉创烧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为唐英榷陶御窑厂后恢复的仿古色釉,为求此釉复烧成功,是年三月唐英不惜派厂署幕友吴尧圃亲赴禹县探求古配方,谓之“此行陶冶赖成功,钟鼎尊罍关国宝。”(见《陶人心语》卷一《春暮送吴尧圃之钧州》)在乾隆朝档案记载中曾有用来自钧州原产地的“均釉磁面渣子”做仿钧釉瓷胎骨的记载。
检视雍正一朝造办处所有《活计档》,最早记载让御窑厂烧造仿均釉瓷器为雍正七年八月,即是前述仿烧菊花瓣式茶壶一例。由此可以推知,唐英试烧仿钧釉成功应在闰七月之前,估计是在唐英将此消息奏报后的不久,对钧釉心仪已久的雍正皇帝就下达烧造谕旨,这种急迫而惊喜的心情常人均可感同身受,其对仿钧釉的钟情一直延续到以后,在雍正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按照宜兴钵仿烧各式色釉瓷钵的谕旨中就专门交代“其钧窑的要紧”。而本品正是清宫第一次仿烧钧釉的实物见证,意义非凡。对于这一次烧造的具体数量档案无录,同类造型不见于档案记载的其它釉色尚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鱼子绿(低温开片绿釉)菊瓣式茶壶”(无款)和香港佳士得1997年春季拍卖会第0727 号拍品“雍正 · 炉均釉菊瓣茶壶” ,六字篆书印款。
目前所知的三把仿钧釉菊瓣式茶壶的烧造工艺均不相同。北京故宫藏品钧釉色泽自上而下由露白渐渐变深,下腹留存有八处支钉痕,圈足裹釉,表明其由支烧而成,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圈足裹釉,下腹没有支钉痕,钧釉流淌特点是下腹几乎露白,上腹色泽自下而上渐渐变深,口沿涩胎无釉,执柄最高处聚釉严重出现爆破点,由此可知其为覆烧而成,本品与前两者不同,虽类近故宫藏品使用支具支烧,然支钉收缩至圈足内侧,改善类似故宫藏品支钉痕带来的视觉不雅,又回避了覆烧聚釉严重引发的瑕疵,是为烧造成熟的表现。另外,故宫藏品相比于国家博物馆藏品和本品在细部处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整体造型上没有后二者之秀巧雅致,流口钝圆,而后二者则是尖秀,似乎是在前者基础上改进而来。故此,综合前述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此式茶壶作为新品种出现肯定存在一个创烧过程,针对自身特点在不断探索合适的烧造工艺,而根据这些工艺的特征可以推测故宫藏品为雍正七年八月以后创烧的第一批产品之一,按照雍正皇帝的一贯做法,它将送入宫中恭候御览,很可能因造型和装烧技术不足受到雍正皇帝的批评,御窑厂遵循最新的意见改进重新烧造,国家博物馆藏品则是第二批改良产品之一,造型改善符合雍正“恭造之式”,无奈烧造技术仍存不足,遂出现造型与烧造技术完美结合的本品,更烧造技术稳定符合钧釉物理要求,丽釉色绚。
菊瓣造型深得宋人所推崇,遍及宋器之制作,宋人对菊花的喜爱蕴含着品格上的暗喻,菊花的淡泊与孤傲,无疑也为仰慕宋风的胤禛所珍视,而雍正帝生日于十月,其时令也正当菊花盛开之时。这在雍正一朝陶瓷器皿的纹饰与造型上有着显着的体现,除本品以外,雍正十一年烧制的十二色菊瓣盘便是一例,其堪称为清代颜色釉瓷器组合之绝响。与菊花瓣式茶壶采取相同模印工艺的器物尚见瑞士日内瓦Alferd Baur收藏“雍正 · 青磁菊弁花文瓶” ,见《世界陶瓷全集》第十五卷图262。
啜苦咽甘 神融心醉——雍正官窑钧红釉菊瓣壶赏析
张浦生
茶,号称“国饮”,是中华民族动静相宜的一种生活艺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传说远在上古神农氏嗜百草时代即发现了茶的妙用,商周时演变为饮料加以推广,历经唐宋的盛行及明清二代的改革迄今,茶饮风习经久不衰,已成为国民生活中一日不可缺少的部分。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茗壶是茶道的范畴之一,它涵盖了文化、实用与艺术欣赏等三方面的价值。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习俗和方式方法的变化,茗壶的型制亦在不断变化。明清时期吃茶采用“泡茶法”,所以壶身变矮变小,壶小可以使茶保持“香不涣散,味不耽搁”。明代中期,江苏宜兴创制出一种色泽典雅的紫砂茗壶。其土质细腻,含铁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和吸水性能,它尤宜保持与发挥茶叶本身的色、香、味,故问世后一直享有盛誉。至明末清初,是宜兴紫砂茗壶制作的兴旺期,名工辈出,各怀绝技。清代茗壶,除宜兴紫砂外,仍以景德镇为代表。这时期所生产的茗壶,釉色较前丰富,品种多样,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各种颜色釉。茗壶体制较前缩小,流短直,把为半圆形,附肩与腹之间,给人以稳重实用之感。
前不久,笔者曾在一朋友处见到一把造型新颖别致的雍正官窑钧红釉菊瓣壶。其口径14、底径14、横长19、高7.5厘米。该壶器身扁圆形,呈菊花瓣状,短流直口,腹部硬折,弧形把,浅圈足,配以纯金盖。通体满施钧红釉,色调幽菁,为深淡有序的霁红,似彩虹式晚霞。胎薄体轻,质地细洁。底部落有阴文篆刻“雍正年制”4字2行款,字体规整,令人爱不释手。
步入清初盛世的雍正帝,虽在位仅13年,治政英明,尤酷爱瓷艺,致使雍正官窑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以其胎釉精细、器型精美、工艺精良而负盛名,被称为古代景德镇制瓷业的黄金时代,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当时珠山御窑厂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匠师,听命于雍正皇帝的直接遣使。甚至某些官窑器皿的造型、品种、纹饰都需经他御批审定后方可烧造。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七年八月初七日,郎中海望持出菊瓣宜兴茶壶一件,奉旨:作木样交年希尧,照此款式作霁红、霁青釉烧造。”又据《雍正纪事杂录》云:雍正朝这样带红斑的釉色,谓之“天蓝仿钧”或“新紫”。所施铜红釉,因窑火温度不同,呈现出红紫、淡红、淡紫、灰褐等不同色调。其釉面晶莹滋润,没有开片。其秀美端庄,纤细秀丽,似可与明代永乐、成化瓷器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