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251 陈逸飞 1979年作 踱步

踱步
拍品信息
LOT号 1251 作品名称 陈逸飞 1979年作 踱步
作者 陈逸飞 尺寸 186×356cm 创作年代 1979年作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40,432,0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部分出版:
《百年危机:20世纪中国艺术中的现代与传统》(安雅兰、沈揆一着)图版168?古根海姆博物馆出版物?美国(参阅1)
《新中国绘画1949-1986》(柯珠恩着)P100、封底(参阅2)
《陈逸飞》 玛勃洛艺术(伦敦)有限公司 1996年(参阅3)
《比利时尤伦斯夫妇藏中国书画选集》(故宫博物院编)图版45 P130-131 紫禁城出版社 2002年4月第一版(参阅4)
《陈逸飞》P6天津杨柳青画社 2008年4月第一版(参阅5)
签名:在纪念五四的日子里?陈逸飞?上海画院
重要展览:
1980年 上海油画展
1983年 绘出中国梦 布鲁克林博物馆 美国
1983年 汉默画廊 美国纽约
1996年12月-1997年1月 陈逸飞个展 上海博物馆
1997年2月-3月 陈逸飞个展 中国美术馆
1998年2月-6月 中国5000年文明展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美国
1998年7月-10月 中国5000年文明展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西班牙
2002年 比利时尤伦斯夫妇藏中国绘画展 北京故宫博物馆
2009年 游艺——比利时夫妇藏重要中国绘画展 保利艺术博物馆
说明:此作品曾多次着录于各种介绍陈逸飞先生的著作、刊物与画集中。
来源:比利时尤伦斯夫妇。
在“我”的时空中回望历史
——陈逸飞《踱步》揭示的时代精神
1979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虽然在此前的1976年,文化大革命已经随着“四人帮”的垮台而宣告结束,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粉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载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随后的一段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发挥决定作用的依然是教条的“两个凡是”方针。直到1978年后半期,随着标志思想解放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开展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文化思想界的紧箍咒才有了逐渐的松动。1979年,中国迎来了漫长冬夜后的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也正是在这一年,画家陈逸飞完成了他个人艺术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件作品——《踱步》。在此之前,尽管陈逸飞已经创作出了一系列比较有影响的作品,他也觉得“‘ 四人帮’打倒了, 美术创作也得到了解放”, 认为自己“正逢上这个好时机创作历史画……在思想上抛弃了陈腐的帮规束缚”,试图“大胆地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将历史的面貌通过画笔再现在油画上”,但在具体的创作中,其实仍然还在受文革后既有思想的左右,作品的形式虽然有的变化,但他力图表现的仍然还是“使人物具有阶级的共性”。①随着1979年时代精神和思想风潮的彻底转向,陈逸飞的这件作品开始和他属于此前一个历史阶段的《开路先锋》、《黄河颂》和《占领总统府》等作品有了明显的分野。
《踱步》是一件自画像性质的作品,画面的左侧是一把带有厚重历史感的老旧的黑色靠背木椅,画面的右侧其实是艺术家自己低着头沉思的背影,画面的背景则是层层迭迭的历史画卷,其中似乎有鸦片战争、甲午风云、八国联军等等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内容……艺术家在作品中将自我置身其中,并置于大量的历史图像前,这种作者自我的在场在陈逸飞之前的“宏大叙事”题材作品中,是未曾有过的,也是不可能出现的(之前作品的署名,比如他的名作《金训华》,只能署的是上海油画雕塑院集体创作);《踱步》中的这种面对历史图像的构思无疑表明了与时代精神相对应的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而这种觉醒是以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为前提的。在陈逸飞创作《踱步》的前后,中国的文化思想界正处在反思“十年浩劫”的“伤痕”阶段,文艺界诞生了一批“伤痕”主题的作品。虽然陈逸飞的这张画没有像其它人那样直接使用文革的图像,而是借用了五四前后的历史图像——陈逸飞也在画面上留下了“在纪念五四的日子里”的注解,但是对许多人来说,看这幅画的感受仍然“是属于‘伤痕文学’的分体”,只不过“他似乎是用中国近代历史去琢磨,对中国历史的伤痕做出了一种评价,建立一个能够向自己交代、诚实而又中肯的立场”。②所以,艺术家是在自我的时空中对历史进行了反思,或者说,《踱步》既是一种个人的反省,也是当时反思文化的一个体现,是一种苦难之后的反思美术。作为陈逸飞的同龄人,余秋雨曾经为陈逸飞的艺术发展总结出了四个时代的推手,他认为,在文革之后,“时代给他的第三步推动”就是“历史的反思”。余秋雨认为,“文革结束,陈逸飞与全民族的知识精英一起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而在美术界, 他应该算是反思得比较早的一个。早在1979年他创作了油画《踱步》, 正是他反思的形象记录。画家把自己放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大量照片、旧图像前, 于是他也就成了一个在中国近代苦难中寻找人文主义思想的有抱负的艺术形象。这幅油画表示着陈逸飞的一个深刻转折, 而这个转折首先不是从画风而是从思想精神领域开始的。”③ 当然,也正是由于他对五四图像的借用使得陈逸飞的这种反思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他并没有只盯着“十年浩劫”,而是将反思的视域上溯到了一个世纪之前,这也正是它的深刻之处。“伤痕美术”的目的在于反思,在于控诉文革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对思想的禁锢和束缚,但是仅仅是舔舐新伤口的反思并不能适应时代精神的要求,时代要求在反思的基础上解放思想。④艺术家正是感受到了时代精神的这一要求,正像有人曾指出的,陈逸飞在这一阶段“对于历史信息的倾听是灵敏的……是听懂了当时历史传来的声音的。”⑤历史图像和五四主题的出现其实投射的正是当下的时代要求。我们都知道,五四作为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它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苦难之后唤醒中国,在于蒙昧之后的思想解放;五四时期历史图像与生活在当下的画家自我形象的在场在这里构成了一种跨越历史时空的交流可能。除此之外,画面中的椅子也更为直观地传递出了一种摆脱权力禁锢的意味:椅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一种权力的象征,画面中空置的椅子传达的正是不唯权、不唯上的含义。主人公摆脱椅子的诱惑、面对历史图像的“踱步”恰恰体现了思想解放、行动自由的要求。艺术家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在时空的并置中通过对历史图像的隐喻传达了出来,或者说,陈逸飞的这件作品正好站在了“反思美术”与新时期美术的转折关口,它一方面“属于‘伤痕文学’的分体”,另一方面也预示了新潮美术运动的到来。通过这件作品,“画家把外化之笔内敛于自我的心空,灵魂的拷问因为广泛的共鸣而闪烁出哲理的华彩……其思考的深度代表了陈逸飞在理性和理性题材方面的突进。”⑥中国历史走到1979年的关口,思想解放的春风最终吹散了阴郁而沉闷的乌云,《踱步》的创作正是在思想冲破桎梏、迎来解放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的。
随着1979年之后的改革开放,这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反思与思想解放的时代精神很快也被西方社会所了解。当时正好有一个美国文化代表团到中国作文化艺术交流,在上海看到了陈逸飞《踱步》的原作,惊叹于刚刚从动乱中走出来的中国竟然产生了这么高等级的艺术作品,代表团成员琼·科恩回到美国后,很快在《艺术新闻》杂志上发文推荐陈逸飞和他的作品,同时发表并肯定了《踱步》,她说:“我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见过陈逸飞及其近作《踱步》。他年轻而充满魅力,让人喜爱,人们称他们那代人为‘思考的一代’。他观察事物态度客观并以实事求是的方式记录历史,由于这点,他摆脱了‘四人帮’时期盛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超爱国主义模式。《踱步》是陈逸飞改革现实主义手法、探索超越现实主义手法的又一实例。作品中,作者将本人以特写的方式置于画面中央,观望着中国自1912年以来的历史,历史事件被勾画在灰白半透的深褐色的画布上,似褪色的照片。他借这种形式,让历史本身通过纪实材料在他身外延伸、呈现。作品本身极具感染力,无需以情绪激动的英魂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形象去表现理想主义。”⑦这为陈逸飞迈向国际画坛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也预示了陈逸飞后来的作品被西方人广泛接受的可能。
正是在1979年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下,成就了陈逸飞艺术创作思想和人生经历的深刻转折。在创作了《踱步》之后不久,陈逸飞去了美国,《踱步》也成了中国新时期美术从反思到走向国际化道路的一个起点和标志。
(丁亚雷)
① 陈逸飞 魏景山 着,《〈蒋家王朝的覆灭〉一画的创作体会》,《美术》1977年第5期,第38页。
② 甘国亮 着,《梦——圆了两个,碎了一个》,蒋祖烜 编,《神话陈逸飞》,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③ 余秋雨 着,《陈逸飞印象》,《美术》1997年第5期,第15页。
④ 1978年5月开始的全国范围内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1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还有紧接着发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无疑都向社会明确地传递出了思想解放的信息。
⑤ 呼喜江 着,《在浪漫写实与东西交融的深层——陈逸飞油画论》,《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第135-136页。
⑥ 蒋祖煊 着,《理想的歌者——读陈逸飞》,《理论与创作》1999年第3期,第54页。
⑦ 琼·科恩,《黄河不够“红”》,美国《艺术新闻》1980年第6期,转自杨长勋 着,《视觉人生:陈逸飞传》,上海书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