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403 沈周 1507年作 墨笔花卉八种 手卷

墨笔花卉八种
拍品信息
LOT号 0403 作品名称 沈周 1507年作 墨笔花卉八种 手卷
作者 沈周 尺寸 27×768cm 创作年代 1507年作
估价 1,600,000-1,800,000 成交价 RMB 1,792,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手卷
著录:1.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卷三,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103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2.高士奇《江村书画目》,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107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3.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100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4.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续记》,第33页,江苏藉出版社,1999。
5.阮荣春《沈周》(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第259页,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6.陈正宏《沈周年谱》(新编明人年谱丛刊)第29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题识:秋轩前杂植凡数种,花开时辄弄笔象之于纸,次第得十翻,盖散人弄饱饭之活计也。观者勿以工拙为诮。八十一翁沈周识。
印文:启南、石田
题跋:(一)邹方锷(清)补题:宋人写生有气骨而无风姿,元人写生饶风姿而乏气骨,此皆所谓偏长,能兼之者惟沈启南先生。观此卷数花,虽率意点染,而苍然之质,翩然之容,楮墨之间郁然有生色,非笔端具造化者不能。八十老翁王若此,覩其遗迹,犹为天际真人想也。太原王穉登题。
写生之法大与绘画异,妙在用笔之遒劲,用墨之浓淡,得化工之巧,具生无之全,不计纤拙形似也。宋自黄崔而下鲜有擅长者,至我明得沈石田老苍而秀润,备笔法与墨法,令人不能窥其窔,真独步艺苑。试阅其一二佳本,真能使眼明不可易视,为识卷末。周天球。
(二)右沈启南先生水墨花卉卷曾载入高江村《消夏录》,其尺寸行款不差累黍。旧有王、周二跋,不知何时失去。华君嘱余补写并记其后如右,时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季冬十日,邹方锷。
印文:名余曰锷、豫章
(三)石田山水全以笔力苍劲胜人,其于花卉亦然。只此寥寥数笔,雄劲有神,绝非时史所能办也。华君天和好古而文其所藏。名墨甚伙,此尤其所宝爱者。阅三日又书,时雨雪方深,水仙初放。箬溪渔者。
印文:豫章、箬溪、锡研斋
鉴藏印:高士奇(1645-1703):高士奇图书记、江邨秘藏(二次)
陆时化(1714-1779):润之所藏、听松散仙、陆时化印、润之真赏、陆六郎
陆愚卿(18-19世纪):陆愚卿印、远湖、远湖所藏、娄东陆愚卿愿吾氏秘箧图书、怀烟阁陆氏珍藏书画印、愿吾秘玩
顾文彬(1811-1889):顾子山秋秘匧印
何冠五(约1900-1973):田溪书屋、何冠五藏书画名迹
其它:权宛珍藏、聪明长寿、长康珍赏、郭氏权宛楼藏、志权鉴藏
题签:(一)吴子深、(吴华源,1893-1972),白石翁墨笔花卉八种,吴子深题。
印文:吴华源印、子深
(二)陆愚卿题内签:白石翁八种墨花至宝。
印文:长康珍赏、陆愚卿印、愿吾
按语:此卷为沈周正德二年(1507)所作,时年八十一岁。用墨笔写牡丹、水仙、芙蓉、菊花、薝卜、鸡冠、山茶、百合共八种,用墨古雅,有婀娜之致。卷后行书自题十五行:“秋轩前杂植凡数种,花开时辄弄笔象之于纸。次第得十翻,盖散人弄饱饭之活计也,观者勿以工拙为诮。八十一翁沈周识。”书学黄山谷,笔力遒劲。
卷中有多位鉴藏家印文。高士奇《江村消夏录》及《江村书画目》、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顾麟士在《过云楼续书画记》着录此卷。据历代着录及卷后清人邹方锷的题跋可知,周天球、王穉登原有题跋,后因故遗失。乾隆时,邹方锷根据着录内容补题于卷后,以示完整。
沈周的花鸟画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当时已有很高的地位,从王穉登与周天球的题跋中可知明季吴中画坛与鉴藏家对沈周的认知和尊崇状况。王穉登认为沈周兼具宋元花鸟画之长,罕有人及。周天球进一步强调了文人画不求形似但求意趣的主张,认为沈周是宋以来独辟蹊径,在花鸟作品中蕴含文人审美意识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以上二人题跋至锡山华氏收藏时已经遗失,可能为当时鬻古董者割去,这种做法在明清江南艺术市场较为常见。詹景凤在《东图玄览》中记载:“大抵吴人多以真跋装伪本后索重价,以真本私藏不与人观。”乾隆三十年(1765)邹方锷受华氏之嘱,按照着录内容补录王、周题跋于卷后。锡山华氏为明清之际江南望族,富藏古代书画及善本。邹方锷,字豫章,号半谷、笠溪,江苏金匮人。乾隆时举人,善为散体文字,工行楷。
此卷后归陆时化所藏,再归于顾氏过云楼,从《过云楼续书画记》记述可知。顾麟士对此卷研读更为细致,他指出卷中“花本八种,沈周误书十翻,高、陆二录亦未拈出,则相赏者伊神匪迹。”还将同时代名家任熊、倪耘、张学广三人笔下的花卉与之相比,叹云:“古意不存。”
流传经过可与卷中鉴藏印相应对。此外,清末民初广州鉴藏家何冠五在图中钤:“田溪书屋、何冠五藏书画名迹”二印。卷首吴子深题签条并钤二印。吴氏为吴中望族,收藏古画甚富。可知,民国时此卷先后归何冠五、吴子深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