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967 徐悲鸿 1935年作 竹石图 立轴

竹石图
拍品信息
LOT号 0967 作品名称 徐悲鸿 1935年作 竹石图 立轴
作者 徐悲鸿 尺寸 112×36cm 创作年代 1935年作
估价 200,000-3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款识:载青先生惠敬,乙亥危亡之际,悲鸿。
印文:悲鸿
说明:1.此拍品经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女士鉴定为真迹,并附鉴定证书。
2.此拍品即将出版于由徐悲鸿纪念馆审编,北京保利拍卖公司组织出版的《徐悲鸿作品集(续1)》中。
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的大师,徐悲鸿在美术创作及美术教育方面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在美术创作方面,他致力于探索中西绘法的融合以及中国画的改良,以传统的大写意法结合时事主题,创意出振奋人心的艺术形象,诸如奔马、醒狮,将澎湃的爱国感情融入其中,另一方面,他的文人格调的绘画亦不乏情趣,诸如本次拍卖推出的双鹤图、柏寿图、红梅麻雀、竹石图、雨松,有历史沉重的凝聚,有淡雅小品,全方位体察徐悲鸿的艺术与生活,见诸徐悲鸿各个时期的伤情与往事。
在本次精选的九件作品中,《柏寿图》为纪念最早的,是徐悲鸿在1932年为庆祝陈三立先生八十大寿所作,陈三立即清末名人陈散原,曾参与戊戌变法,为诗坛“同光体”代表人物之一。这幅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章法的绘画以浓重大笔挥洒而成,有极强的视觉张力,见证了陈散原与徐悲鸿两家的深厚情谊。作于1935年夏天的《红梅麻雀》是徐悲鸿为一位女士熙春所作,在徐悲鸿的花鸟画中,多见雪梅、墨梅,全以传统法写之的红梅则不为多见,本幅淡雅清新,作于战乱之际尤显高洁。更为难得的是,本幅可见悲鸿好友韦碧海的影响,后者是徐悲鸿早年的赞助人两广盐政总督韦律新之子。与《红梅麻雀》同年完成的《竹石图》亦是一幅传统题材的作品,画面“一卷石,数杆竹”,但并不是流露出“无他求,志已足”的情绪,是年全国抗战爆发,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亦是焦虑担忧。《苍松双鹤图》也是一幅战乱时期的作品,1938年,徐悲鸿去广西柳州小游,作此画时,遇敌军轰炸,不得已中断,后又将这幅未完成的作品题赠妻子廖静文,这幅章法极简的作品在徐悲鸿的艺术创作及其一生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悲怆惨烈的历史瞬间,而且见证了徐悲鸿在那个战争年代的一段乱世离情。《三鹅图》本幅表现了一个悠闲恬淡的乡村景致的片段,三只肥硕的白鹅小憩于湖畔的芦苇丛中,或啄食,或回顾,或缩颈,姿态各异,其慵懒可爱的天真之趣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宁静祥和的田园氛围。徐悲鸿善于描绘鹅,他平时对鹅的生活习性、外貌情状观察得很仔细,鹅本身“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美妙形态也十分具有表现力,在他的鹅图系列里,他始终致力于将这种普通家禽的高贵气质和可爱情态呈现出来,所以也建构出不同于传统花鸟画的具有生活气息的新意境。上款“次鹤先生”为三、四十年代四川知名金融家丁次鹤。《醒狮》作于《双鹤图》次年,是徐悲鸿在新加坡筹款救国时所作,以水墨速写法为之,简洁爽快,结构精准、卧狮眼神凌厉,几笔浓淡墨即刻画出雄武的醒狮形象。《三马图》作于1943年,由谢稚柳题天池,徐悲鸿与谢稚柳并为近代名家,友情颇厚,合写之作颇为难得,且此幅三马一改齐驱驰骋之场景,各有情态,二马低头饮水,一马驰来,构图极有趣味。
《风景月夜》是徐悲鸿在重庆盘溪时期的作品,重庆的山水景观给与他另一种视界,此幅似为水墨写生,草草而成,画面氤氲湿润,浓淡墨混生,于蒙胧中营造出一种气候氛围。《奔马》无年款,当为徐悲鸿艺术盛期所作,一匹奔马占据画面大半,呼啸而来,势不可挡,为徐悲鸿典型大写意马中的精彩之作。
本幅作于1935年,徐悲鸿是年一路南下,捐献出自己的作品及收藏,拟在广西桂林独秀峰下建一座美术馆,却由于全国抗战爆发未能实现,从题跋中所写,此画作于“乙亥危亡之际”,可体会到徐悲鸿当时的心情,既为国家的命运焦虑担忧,也为自己的理想的未能实现而感到遗憾,画面“一卷石,数杆竹”,但并不是“无他求,志已足”,处于民族危亡之际的知识分子何其苦闷,肩负的国家使命又何其沉重!徐悲鸿将对时局的关注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引入画跋,以寄寓和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深切的社会关怀和现实关怀,可以说是他对20世纪花鸟画语境的一种拓展。
《竹石图》是文人画的传统旧题,徐悲鸿对其作出了一些改良,以西方光影法塑造出竹子浑圆的体积感,但本幅并未使用此法,右侧三根竹子斜伸向上,在画面上部交叉,交集处竹叶丛生,竹竿粗细不等,但都细瘦挺拔,如同月光下窗纸上的剪影,带着离世萧索的冷寂和凄凉,竹竿和太湖石用较淡的墨色写出,尤其是竹竿,用极爽利的笔法一笔写成,微有留白,更显出古意,竹叶用浓墨写出,或湿或干,分出层次,太湖石以湿润的淡墨勾出轮廓,再染赭石,色墨混溶在一起,较为虚幻的形状使之退居竹竿后面。整幅笔墨干净利落,空间设置精到,充满传统文人画清新雅致的意趣,但竹与石的均衡感与节奏感又出乎新意。
徐悲鸿曾在一幅郑板桥的《竹石图》题云:“戊子始夏,悲鸿得之,为补六笔,不能自已。”即是以自己的审美要求在古代经典“竹石图”范例中做增补,从这类题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徐悲鸿对于传统中国画的改良不完全是依据西画的光影和体积,也有全出于中国画内部的新设计法则,在传统绘画中拓展出关于章法和韵律的新的表现手法,是如本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