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55 傅抱石 幽谷鸣泉图 立轴

幽谷鸣泉图
拍品信息
LOT号 0655 作品名称 傅抱石 幽谷鸣泉图 立轴
作者 傅抱石 尺寸 110×59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800,000-2,800,000 成交价 RMB 2,464,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出版:《傅抱石全集》(第二册)P136,广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出版。
款识:新喻傅抱石重庆西郊金刚坡下。
鉴藏印:重远堂
印文:抱石私印、踪迹大化
傅抱石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应徐悲鸿之邀到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执教,抗战期间随郭沫若到重庆出任政治部第三厅秘书,时重庆屡遭敌机轰炸,政治部会议决定疏散,傅抱石随即下乡,寓居重庆西郊歌乐山金刚坡下一农舍,中央大学迁至重庆后,他复任执教直至抗战胜利迁回南京。从1938年至1946年,傅抱石在金刚坡居住了八年。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他曾多次提及金刚坡特别的地理环境对他创作的影响:“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湎于东南的人胸中所没有,所不敢有的。这次我的山水的制作中,大半是先有了某一特别不能忘的自然境界后演成一幅画。在这演变的过程中,当然为着画面的需要而随缘遇景有所变化。或者竟变得和原来所计划的截然不同。许多朋友批评说,拙作的面目多,几乎没两张以上布置相同的作品,实际这是造化给我的恩惠。并且,附带的使我为适应画的某种需要而不得不修改变更一贯的习惯和技法。”金刚坡孕育出了傅抱石独特的绘画语言和山水画风格。《幽谷鸣泉》即是产生于金刚坡的佳作,从画风、笔墨分析,约作于1945年前后。
此图采用高远式结构,近景和中景的层次被模糊化,从而使远景的山峦逼近眼前,呈现出高大险峻、峭拔欲倾的山势特征,山体轮廓及树木松石以破笔散锋快速写成,极尽毛笔之所能,从笔尖到笔根,勾厾皴染,粗头乱服,表达作者的感受与激情,有佛家“破除名相”之豁达。用墨则酣畅淋漓,营造出湿气氤氲的效果。近景施以大片浓墨,衬托出溪水之清和亭中高士之幽,简淡,示意而已。
傅抱石山水远承南宋释家和元代文人画,近则独钟情于石涛,有深厚的传统绘画的基础,加之眼中的巴山蜀水,故有其独特风格的产生,此外也不可忽视其画中的人文关怀。这便要联系他所处的那个战乱的时代,烽烟四起,满目疮痍,人民的离乱苦难,不免使他的内心痛苦,所以,常常在醉酒的同时,用笔墨宣泄心中的愤懑与痛楚。这或许正是他的“往往醉后”的境界!这是艺术的,也是人生的。 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