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678 15世纪 矾红彩卷草纹大烛台

矾红彩卷草纹大烛台
拍品信息
LOT号 5678 作品名称 15世纪 矾红彩卷草纹大烛台
作者 -- 尺寸 直径33cm 创作年代 15世纪
估价 150,000-25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明代初期积极推行“朝贡贸易”,为体现万国来朝的繁荣盛景,显示天朝上国的雍容气度,在禁止民间海外贸易的同时,将本国瓷器、丝绸等名贵物品以“赏赐”之名义回赠给入贡国以换取奇珍异宝,且赏赐品价值远远大于贡品本身。这一“厚往薄来”的赏赉贸易在永宣时期达到顶峰,其间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浮历数万里,所到之处三十几国”出访颁赐,而永宣御窑瓷器则以这种形式源源不断的输入伊斯兰地区,而伊斯兰艺术风格亦对此时期御用瓷器的装饰产生深刻影响。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瓷器需根据内府下发瓷样照样烧造,而据王宗沐《江西大志》记载,嘉靖二十五年的烧造瓷样中,仍有“青缠枝宝相花、回回花罐有盖一千”之记载,且其中关于诸类“回回花”御瓷颇多,如“青花白地双云龙回回花”“贯套海石榴回回花”“回回缠枝宝相花”“回回样结”等等,这种与伊斯兰艺术密切相关的纹样从永乐时期直至万历年间,御窑厂一直在烧造,未有断绝。
本品即为明代御窑瓷器仿制阿拉伯地区流行的金属烛台而做,通体以矾红彩为饰,器物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类罐状,口沿外翻其上绘覆莲纹,腹部圆突,饰双弦纹、连续花叶纹和缠枝石榴花纹,下接仰莲纹,以满涂矾红凸圆轮与下部相接。下部呈覆浅盆状,上下分别绘制覆莲瓣纹,主题部分绘制卷草纹,其间分别以双弦纹区隔。卷草纹枝干茁壮,叶片舒展,嫩芽吐蕊,绵延不绝,充满生机。向人们展示着“阿拉伯藤蔓花纹特有的几何式的、无机性的无限级数”。
因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故伊斯兰建筑、织物、器物多采用植物纹、几何纹或阿拉伯文字做装饰,其中植物纹是由曲线几何纹变化而来的,而不是依照自然界的真实植物绘制的,典型代表就是卷草纹。卷草纹发源于古代埃及,在古埃及工匠以莲花和纸莎草为原型,将其抽象做连续状设计用以装饰墙壁,继而在克里特发展成波浪形连续纹样,在美索不达米亚以棕榈叶,在古希腊以茛苕叶作为主要题材,分别产生并融合形成了卷草纹的原型。日本学者认为,这些植物的连续纹样,在公元前六世纪在古希腊被融合统一成枝叶盘根交错、反转往复、连绵不绝的样式,并从地中海文化圈传播到西亚,并在这里不断增殖,最终演变成了阿拉伯式的卷草纹,并广泛应用于清真寺、织物和器物上,象征着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的原动力。
矾红彩又名“铁红”,为低温釉上彩,系以氧化铁为呈色剂,又因在中国古代是以青矾煅烧而成的彩料,故而又称“矾红”。通常是在透明釉上绘制纹饰,经低温入炉烘烤而成,是我国古代陶瓷传统釉上彩品种之一,宋、金时期北方磁州窑系已多有采用,多与绿彩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红绿彩瓷。白釉红彩品种最早出现于明洪武御窑,永乐御窑亦有烧制,宣德时期,矾红彩的使用更加成熟,除白釉上绘制纹饰外,尚有与釉下青花以及其他低温釉彩结合的品种传世。宣德御窑,单纯以矾红彩装饰器物传世稀少,传世仅见台北故宫藏三鱼纹高足杯一例,其款识亦为矾红彩,乃御用瓷器上最早出现的釉上矾红彩款识。青花矾红彩也相当稀少,两岸故宫传世和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青花红彩海水龙纹合碗、青花海水海兽纹高足杯等。故本品为传世之二的宣德矾红彩瓷器,弥足珍贵。
遍览国内外公私收藏,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青花卷草纹器座”,无论器型和纹样皆与本品无出二致,据图录所记,御窑厂遗址亦有绿彩“器座”出土。宣德御窑惯用一种器型、相同纹样采用不同釉彩装饰之技法,如同一器型相同纹样的器物既采用釉下青花、又有釉上矾红或绿彩等多种表现技法。故据出土有青花和绿彩“器座”,可推测当年御窑厂应有烧造同款矾红彩卷草纹“器座”。
追本溯源,既然推测该“器座”系模仿西亚地区其他材质的造型,探究其功用,应从西亚地区相近时代的相类造型入手,通过查询大量资料,见有数例金属灯台底座与本品较为接近,如一件断代为12-13世纪铸造的灯台底座(Melikian-Chirvani Islamic Metalwork from the Iranian World, V&A, 1982, p. 59, fig. 16),而明初官窑多有模仿12世纪伊斯兰金属器造型的先例,如八方烛台、无挡尊、卧式的扁壶等,故本品应为宣德御窑模仿阿拉伯地区流行的金属或釉陶制作的瓷质烛台,应定名为“宣德矾红彩卷草纹烛台”。虽传世不见以矾红彩卷草纹装饰的永乐宣德御窑瓷器,但以青花卷草纹为饰的宣德御窑器物却有若干例可供参考。
(撰文:秦大树 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