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088 法若真 行书自作诗 手卷

行书自作诗
拍品信息
LOT号 0088 作品名称 法若真 行书自作诗 手卷
作者 法若真 尺寸 25×216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200,000-1,500,000 成交价 RMB 2,070,000
材质 水墨绫本 形制 手卷
著录:(清)法若真撰:《黄山诗留》,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文敬堂刻本,卷六,页三-四。
题签:法黄石先生草书真迹卷。
题识:昨年今日筑雪山,手挽儿孙天际攀。遍插松柏结青嶂,山椒散酒放愁颜。少焉月出东山上,环峰悬雪戴石班。万树寒空天地白,短屋荒村门不关。亦有村灯烧蜡烛,老友毶毶杖履艰。两河僧眠钟磬歇,踏雪长河载月还。草野皆称尧舜主,山中亲见巢由闲。可怜今日走长安,举头新月半轮弯。社鼓高歌儿女欢,锦灯绣屐翡翠鬟。美酒沽来从易水,俸米又邀卿相颁。海内故人贫相倚,遥听新诏下白间。天下治乱不敢言,儿童俳泄愚且顽。我亦思归无所归,眼开月落泪潸潸。正月十三夜。斗酒不能下,出门寻月明。寒烟吹紫陌,残火散春城。斗柄低东海,参匡正北平。绮灯人半醉,锦马写新晴。细逐儿童队,遥怜粉黛轻。几年草野泪,半夜故园情。垂老无深计,筹边笑请缨。还携陈夫子,高卧对泥(灯)檠。十四夜。草野倨卿相,忘形留故人。迂疏减礼数,贫贱浑情亲。白雪高秋宪,青樽扶月轮。琉璃对火树,翡翠解金麟。伎动簪花晏,书分鸿宝臣。从容伺色笑,跼蹐戴乾坤。犹记曲江事,可怜棘水津。亦知宽夜禁,何处访鱼纶。十五夜。古介尊法若真。丙辰正月书于长安供馆。
钤印:黄山僧真(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法若真》第628页,第13印)、借山楼
说明:Lot086-Lot088为同一藏家专题。

法若真与条件反射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条件反射,但总体来说,条件反射分为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种,以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建立。比如,当我们在商场看到一个具体存在的“名牌包儿”,女生往往会想到购买,而男生则会想到右拐。
第二种,以词语为条件刺激建立。比如,当我们提到“孔子”,就很容易联想到《论语》;当我们听人吟诵“明月几时有”,就会想到苏轼(也或许是邓丽君、王菲等二创作者),再由“苏轼”想到某种好吃的,继而由“某种好吃的”,琢磨晚餐该吃什么。
那么,提到“法若真”,我们能想到什么?这是一个千人千解的问题,答案因个体差异而异——包括前面的几个例子亦然——但对于笔者来说,提到“法若真”,首先想到的是一件极其“美好”的事——考试。
在漫长的科举史中,能通过一己之力将自己的考试经过留名青史的并不多,而法若真,便是其中之一。法若真在明亡前,曾有过三次科举经历,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取得功名,而在入清后的顺治二年(1645)乡试中,则一鸣惊人。《清史稿•选举志》载其事:
五经中式,仿自明代,以初场试书艺三篇,经义四篇,其合作五经卷见长者,因有二十三篇之目。顺治乙酉,山东乡试,法若真以全作五经文赐内阁中书,一体会试。
针对该事件,法若真也在记述自身行状的《黄山年略》中,自豪地进行了更加详细地描述:
闱中得五经卷二人,一李某,聊城人。置副卷第一,以真卷合主考向某、锁某并同考十五人、直指李某共十八人拜疏封朱墨卷呈御览,以特荐山东异材题请。圣旨:“法若真着该布政司使起送来京。”遂送真至礼部候旨,是在十二月内。
至于法若真能被诸考官以“山东异材”特荐、直接在乡试后被最高统治者召唤进京的原因,要从清初科举制度的调整说起。
清顺治初年的乡试制度,沿袭自明,考《四书》《五经》,但在具体的科目、题目设置上,有所调整。按前述《清史稿•选举志》,明代乡试从《四书》出三道题,再分别从《五经》中出四道题,合计为二十三题;而在清顺治二年,调整为《四书》中出三道固定题目,《五经》为考生自选题,可根据自身情况,在《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选择最擅长的经书,做四道题,合计为七题。
而法若真的显眼之处在于,他利用广大考生们答四道题的时间,强行给自己上了些强度,完成了一套标准的二十道题的五经卷——虽然还有一位来自聊城的李姓考生也完成了整套五经卷,但却没卷过法若真。看着“题”,就顺手写了个“解”,这或许就是法若真的某种条件反射。
随后的顺治三年(1646),法若真在京参加会试,举二甲十一名进士。之后一路仕途,至康熙七年(1668),时年五十六岁的法若真,补江南布政使,但正值漕运总督赫舍里•帅颜保弹劾周亮工纵役侵扣诸款,法若真以周氏同党被参。从此,法若真逐渐远离核心部门和重要岗位,至康熙八年十二月(1670年初)离任丁母忧。
本作《行草书自作诗三首》手卷,创作于康熙十五年(1676)正月,根据资料,当时正是他在京赋闲,靠着同科进士、此时已是朝中重臣的魏象枢的俸米过日子。本作文本著录于其诗集《黄山诗留》,分别为《正月十三夜》《正月十四夜》《正月十五夜,偕孙怍庭、鞠观玉诸君子,坐任海湄斋头》,录文如下:
《正月十三夜》
昨年今日筑雪山,手挽儿孙天际攀。
遍插松柏结青嶂,山椒散酒放愁颜。
少焉月出东山上,环峰悬雪戴石班。
万树寒空天地白,短屋荒村门不关。
亦有村灯烧蜡烛,老友毶毶杖履艰。
两河僧眠钟磬歇,踏雪长河戴月还。
草野皆称尧舜主,山中亲见巢由闲。
可怜今日走长安,举头新月半轮弯。
社鼓高歌儿女欢,锦灯绣屐翡翠鬟。
美酒沽来从易水,俸米又邀卿相颁。
海内故人贫相倚,遥听新诏下白间。
天下治乱不敢言,儿童俳泄愚且顽。
我亦思归无所归,眼开月落泪潸潸。
《正月十四夜》
斗酒不能下,出门寻月明。
寒烟吹紫陌,残火散春城。
斗柄低东海,参匡正北平。
绮灯人半醉,锦马写新晴。
细逐儿童队,遥怜粉黛轻。
几年草野泪,半夜故园情。
垂老无深计,筹边笑请缨。
还携陈夫子,高卧对泥檠。
《正月十五夜,偕孙怍庭、鞠观玉诸君子,坐任海湄斋头》
草野倨卿相,忘形留故人。
迂疏减礼数,贫贱浑情亲。
白雪高秋宪,青樽扶月轮。
琉璃对火树,翡翠解金麟。
伎动簪花晏,书分鸿宝臣。
从容伺色笑,跼蹐戴乾坤。
犹记曲江事,可怜棘水津。
亦知宽夜禁,何处放鱼纶。
诗中的大部分情绪,都围绕着年龄增长、报国无门、期待圣主、想念家乡之类的元素展开,诸如“美酒沽来从易水,俸米又邀卿相颁。海内故人贫相倚,遥听新诏下白间”之类。尤其第三首诗,恰好创作于当年的元宵节,题目中提到的人物分别是:孙光祀(1614-1698,字怍庭),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山东平阴(今属济南)人;鞠珣(生卒年不详,字观玉),清顺治三年(1646)举人,宁海州海阳所村(今属乳山市海阳所镇)人;任克溥(生卒年不详,字海湄),顺治四年(1467)进士,山东聊城人。
试想,在上元节,与几位山东籍、有功名的同乡聚会,这很难不让一直幻想着“修齐治平”的法若真,触发思考家国情怀与自身境遇之间关系的条件反射。
在书法风格上,本作与王铎小字行草书风格极似,这在当年的华北地区,属于主流书风,如清人倪后瞻评:“王铎,字觉斯,河南孟津人。进士,弘光时宰相,入清为礼部尚书。学二王草书,其字以力为主,淋漓满纸,所谓能解章法者是也。北京及山东、西、秦、豫五省,凡学书者以为宗主。”
尽管“贰臣”是一个狼狈的标签,但从文艺批评的角度,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一切无关的标签,只关注文艺本身——坦率地讲,王铎的文学与书法水平,足以让晚辈后学触发条件反射,产生集体性的、自觉的认同行为。而王铎仲子王无咎(二甲十七)与法若真(二甲十一)、魏象枢(三甲一百四十四)、魏裔介(三甲七十二)等人同年进士的身份认同,也为他们的交游创造了便利条件,更为王铎书风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进而形成一个书风相近、宦游存在大量交集的书法圈子。
“在这个圈子里”,或许能成为一部分观者通读完本作的条件反射吧——法若真在,希望自己也在。
(文 / 章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