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085 佚名 菩萨像 镜心

菩萨像
拍品信息
LOT号 0085 作品名称 佚名 菩萨像 镜心
作者 佚名 尺寸 154×82cm 创作年代 --
估价 200,000-300,000 成交价 RMB 989,000
材质 设色绢本 形制 镜心

鉴藏印:御书之宝、御书、双龙、广运之宝
题跋:慈氏菩萨像,曹仲元真迹。
佛教绘画进入中国已达两千年之久,这两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化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和辉煌,从南北朝之际的“张家样”、“曹家样”,到唐代的“吴家样”、“周家样”,这段历程的生动写照,不少文人乃至名家加入其中,使得佛教绘画兴盛一时。中晚唐之际,周仿等人的“水月观音”类画作,取消了佛性与人性的差别,使画中的菩萨具备了人间女性的美丽、温婉、善良和慈爱,极大地消解了佛教原有的超越、神圣、庄严和崇高,加速了佛画向世俗化和文人化两个方向的分化发展。总的来说,佛教画可以分为图和像两大类,所谓像,是指一幅画中单独画一像,或一幅画中虽画有多像,其内容都只是侧重在表现每一像的仪容形貌,别无其他的意义。所谓图,是指一幅画中以一尊像为主体,或多尊像共同构成主体,其中有主有伴,共同体现一项故事。例如:“十八罗汉像”是在一幅画中或多幅画中画十八罗汉。
本幅《菩萨像》右上题宋楷“慈氏菩萨像”,画以“菩萨”和“侍奉者”组成,菩萨造像上受到了周仿“水月观音”样式影响,又具有敦煌壁画之遗韵。肌肤渲染,色墨参合、浓淡对比恰到好处,线条错落有致,繁简得体,气息高古拙朴。通过整个画面及意境庄重、神圣、崇高的显现,传达给观者人类和人性中最为美好的一面:智慧、理性、自在、仁慈、博爱和优雅、柔静、美丽。
本幅《菩萨像》,菩萨头戴黑色软布头帻巾,身著赤衣袈裟,领、袖有“钩云纹”,脚著草鞋配宝珠,下踩两朵莲花于莲盘宝座之上,手结说法印,说法印是佛陀说法时的惯用手印,它的形态是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状。用拇指捻中指或食指、无名指,并使其它手指自然舒张,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借以显示佛说法的庄严。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菩萨、文殊菩萨都结此印。侍奉者手捧托盘,卷发粗眉,偏袒右肩,著半偏袒式形制袈裟,上有“螭龙纹”,赤脚著脚环。
本幅《菩萨像》继承了唐代人物形象特征,黑色裹在发髻上的软布头帻巾,为唐代男子所配头饰的一种。还有侍奉者的“波斯人”面貌,在阎立本的《职贡图》中都可以找到这类人物的形象特征。在菩萨的开脸绘制上,以莫高窟藏经洞发掘《引路菩萨》为例,引路菩萨与本作皆是圆脸丰颌,外轮廓以墨线勾勒,不同处是以朱砂线复钩以墨线。胡子形状相同,本幅更显茂密。两眉中间皆有“白毫相光”一圆一长。
色彩上以赤绿对比为基调,采用水彩平涂的传统佛教画渲染技法,将赤色、绿色、淡青色与土黄、橘红、浅蓝、灰、白等多种色彩融合而成,主要是暖色调颜色表现为主,即是这尊菩萨内心世界的生动写照,对无比光明、辉煌、璀璨的佛国世界的憧憬和向往,以及自己在佛教天国中飞天般的超脱、轻松、飘逸和潇洒。
线条高古,遒劲洒脱,源自“铁线描”及“兰叶描”一路,在唐•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纪念馆)、唐•阎立本《职贡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可找到此类的线条的根据。本作人物的衣纹勾勒,飘逸而灵动,十分精准细腻,似有“吴带当风”之感。
画幅左上宋楷5字:“曹仲元真迹”,钤“御书”印,曹仲元是五代南唐画家,字仲元,一作仲玄,建康丰城(今属江西)人。少学吴生(吴道子),攻画佛及鬼神,不得意,遂改趋细密,傅彩尤妙,自立一格。南州士人咸器重之。后主李煜朝(961—975)为翰林待诏。江左梵宇灵祠,多有其壁画,细密精雅。周文矩曰:“仲元绘上天本样,非凡工所及。”当时言道释画者,推为第一。”
画右上题“慈氏菩萨像”,钤有“双龙”印,宋楷所题或为宋内府画院待诏所书,其笔法规矩,墨色沉厚,画中部有宣和画院的“御书之宝”押“天下一人”,以及方印“广运之宝”。印色皆呈现暗沉淡而薄的特点,为“水印”钤盖,且已深入绢地。
目前汉传佛教艺术绘画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历经千年的艺术,世代传递的不仅是美的体现与高妙技法,更是紧系着中国人的信念与信仰。相信会有更多的具慧眼者会对汉传佛教绘画青睐有加,令我国这一优秀的艺术门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