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203 吴冠中 1991年作 苇塘

苇塘
拍品信息
LOT号 1203 作品名称 吴冠中 1991年作 苇塘
作者 吴冠中 尺寸 68.6×138.4cm 创作年代 1991年作
估价 6,500,000-8,500,000 成交价 RMB 6,670,000
材质 纸本设色 形制
出版
《吴冠中自选画集》 P156-157 北京东方出版社;香港,建筑与城市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2年版
《名家翰墨》吴冠中·寻故人 P72-73 香港翰墨轩 1995年版
《无涯惟智——吴冠中艺术里程》展览目录 P100-101 香港艺术馆 2002年版
《吴冠中全集 VII》 P52-53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鉴古轩藏书画 ─ 吾三知己》 P82-83 鼎翰艺术中心 2009年版
【已知著录】《中国艺术史》,第42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签名:吴冠中。一九九一
钤印:九十年代 吴冠中印
展览
2002年 无涯惟智 ─ 吴冠中艺术旅程 香港艺术馆 / 香港
2009年 吾三知己 鼎翰艺术中心 / 珠海

吴冠中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代表画家之一,其独特的视觉语言体系开创了中国绘画史的全新格局。吴冠中一生都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这两个命题的研究,在业已形成的固定创作体系中寻找新的方向,对传统的艺术形式、绘画题材、工具材料、审美情趣等进行改革和创新。吴冠中的油画和中国画是彼此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他在中国画中移植入油画的空间感和色彩表现力,在油画中引入了意境和文人意趣,增加了各自的表现力。吴冠中在三十余年的水墨画现代化的探索中,用西方现代绘画理念和形式元素改变了以前的旧局面,开辟出新的水墨画表达方式,并且赋予中国画一种当代文化精神。吴冠中在描述自己的中西融合的艺术形式时说:“形式美的基本因素包含着形、色与韵,我用东方的韵来吞西方的形与色,蛇吞象。”
吴冠中最早接触水墨画的时间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时,吴冠中受教于林风眠,这一时期他同时学习中国画和西画,接受了林风眠中西艺术融合的理念。四十年代赴法国巴黎留学时,吴冠中的创作以油画为主,并受到了印象派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在回国以后,由于受制于国内的政治环境,吴冠中选择风景作为自己的题材。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其创作的主要形式一直都是写实主义的风景画。吴冠中对水墨媒介的深入探索大约始于七十年代。在重拾水墨画之后,画家发现油画、水彩与水墨的结合能够获得意外的画面效果,进而开始在油画中融入水墨画的笔意趣味,同时其水墨画则带有水彩画或油画的痕迹。八十年代以后,吴冠中开始深入研究油画与水墨画语言的相互融合,从这时起,他的作品逐渐摆脱具象的束缚,在水墨画中探索一种基于几何构成的形式美感。九十年代是吴冠中抽象水墨创作的成型期,其作品不再有八十年代时的简约性和抒情性,而是走向繁密厚重,画中的物象也从半抽象走向完全的抽象。吴冠中用纯粹的点、线、面组成复杂的结构,用块面和线条的交织构成丰富多变的画面,营造出极其华丽的视觉效果。《苇塘》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苇塘代表着吴冠中作品中的乡愁和最深情的童年记忆,他在回忆录中称:“故乡的桑园,故乡的苇塘,姑姑舅舅的住房,记忆中故乡的光景,处处相仿。”吴冠中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以苇塘这一题材进行过不同的创作尝试,这些作品也反映了他在不同的艺术阶段的风格变化。在七十年代时,吴冠中的苇塘作品主要以油画为主,他以乡土写实主义风格表现出对象质朴平实的一面。八十年代以后的苇塘作品主要以水墨为主,画家尝试将西画中的透视、色彩与中国画中的空白、诗意结合起来,其笔下的苇塘是一种半具象的写意风格。而九十年代以后,吴冠中的作品进一步抽象化,对于苇塘这一题材,吴冠中也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他将苇塘中熟悉的元素提炼成线条和色点,用点与线自身的形式魅力来表现自然的律动。
此幅《苇塘》创作于1991年,这个阶段是吴冠中的水墨画创作高峰期。画中表现了画家故乡宜兴特有的水乡景致,水塘中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芦苇参差错落,随风起舞,左上侧有一行大雁向南飞去。与八十年代的苇塘系列相比,此幅画没有明显的纵深间感,也减少了景物的设置,将视线集中在苇塘本身的形态上。芦苇以徐渭式的大写意法写出,笔势洒脱不羁,带有狂乱的草书笔意,但同时乱中有序,水塘中的芦苇疏密有致,高低不等,浓淡有别,画家通过穿插交错的线条营造出一个层次丰富的空间。画面的主色调是淡墨和淡紫色,明快素净,有种超现实的梦幻感,同时在墨线的穿插中点缀一些高纯度的色点和重墨点,为画面带来更丰富的形式元素。吴冠中在《苇塘》中将抽象的形式与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但画中最令人感怀的并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他所流露的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故乡的桑园,故乡的苇塘,姑姑舅舅的住房,记忆中故乡的光景,处处相仿。
——吴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