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835 齐白石 1941年作 挖耳图 立轴

挖耳图
拍品信息
LOT号 2835 作品名称 齐白石 1941年作 挖耳图 立轴
作者 齐白石 尺寸 154×52cm 创作年代 1941年作
估价 5,000,000-6,000,000 成交价 RMB 5,75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著录】
1.《齐白石全集》第五卷,第101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2.《齐白石精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题识】白石九九年时之作。
【印文】齐大、九九翁、人长寿
【黄胄题签】白石老人松柏人物精品。黄胄题。印文:黄胄画印
【说明】原收藏者为毛泽东秘书田家英。(见《齐白石全集》说明)

齐白石一生画过多幅《洗耳图》(“洗耳”也写作“掏耳”“挖耳”,是洗净耳垢,以使耳聪、耳净之意)。迄今所见最早的一幅,作于1918年(戊午,56岁),藏辽宁省博物馆。该作用粗笔画一个梳着发髻的老者,坐于石上,左手捏针状物探入耳中。题:“风声鹤唳,几不堪闻。此翁洗耳,厌闻世事耶?欲空其耳,与闻世事耶?人所谓翁也,余知翁欲窃闻其快心话,以雪所恨。此翁此翁,以余为知人否?戊午夏时,吞声草莽之中,席地作也。老萍并记。”1918年,齐白石在湘潭家中遭兵匪抢掠,并收到“绑票”的威胁。他悄悄带着家人,避难紫云山亲戚家将近一年。他后来写诗草自叙,描述了这段生活:“风声鹤唳,魂梦时惊。遂吞声草莽之中,夜宿于露草之上,进餐于苍松之阴。时值炎夏,浃背汗流,绿蚊苍蝇共食,野狐穴鼠为邻。殆及一年,骨如柴瘦,所稍胜于枯柴者,尚多两目而能四顾,目睛莹莹然而能动也。”这段记述与上述题跋,生动地揭示了《洗耳图》的创作背景。对我们了解此图大有裨益。“洗耳”一词,出自古代传说,说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一说让与巢父),许不受,避于箕山。尧又召他为九州岛岛岛长,许不愿听,洗耳于颖水滨。后人遂以“洗耳”二字指代视世事为混浊、乐道守志的隐逸行为。白石在题跋中巧变其意,说老翁洗耳是为了“空其耳”,以便听到他能够解恨和痛快的世事。其实,画中盼望听到“快心话”的老翁,就是受难中的白石自己。
——郎绍君《散珍集成》

参考数据:
1.捷克私人收藏《挖耳图》可见于英文版《当代中国画》(伦敦·Spring Books,一九六一年),第33页。
2.汪亚尘藏本可见于《侨岷华图藏画》(台北,鸿禧美术馆,一九九四年一月),第117页。
3.凌直支藏本可见于《齐白石的世界》,郎绍君著(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二○○年四月),第428页。

许由临流洗耳,对世间杂事采取不闻不问态度,白石老人居京华,不参加画会社团、不结纳权贵、不干预俗务,一派我行我素,处世之道有如许由巢父。他笔下屡写《挖耳图》或《掬耳图》,恐怕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本幅不参照别家,纯然出诸自家法度,这也是白石独特创作个性的表现。但亦可视作画家借物言志吐露出自己心底所思所想。处身于时局动荡、世途艰困的背景下,这种避世的生活态度对于出身农家的白石是自然不过的。
若对照他为另幅《挖耳图》的题跋,观者自有体会。如凌直支藏本,题曰“此翁恶洵声。久之,声气化为鹿后于耳底,如不取去,必生痛养。能自取者,亦如巢父洗耳临流。”又如汪亚尘藏本,题曰“吾齐生于离乱,目之所见,耳之所听,皆浊。目中之浊,随泪而出,耳中之浊,亦当取去。”更细致地鹄表述他对洗耳或挖耳之看法。
本幅题识“白石九九年时之作”为老人八十一岁所作。目前所见身穿粗衣的老头坐于竹床上,一脚架起,姿态愚钝粗鲁。若细视人物开脸神情刻画,眼睛一睁目、一半闭,似屏息静气地等候清除耳后的一刻,紧张期待而“挖”;之后快的复杂神态,间练却精准地现于笔下,生活上的滑稽意味,亦带戏剧性,正是白石老人从生活中随手拈来却优而为之的处理手法。全画不重修饰,如天然浑成,不露斧凿痕迹。他运笔沈稳中见流畅线条则劲, 显笔力之遒劲,石鬼处沿的折迭及衣褶的起伏屈曲,尤见显著。充分带出了挖耳者随心所欲,不琐务杂事的羁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