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806 林风眠 宝莲灯 镜心

宝莲灯
拍品信息
LOT号 2806 作品名称 林风眠 宝莲灯 镜心
作者 林风眠 尺寸 69×64cm 创作年代 --
估价 4,500,000-5,500,000 成交价 RMB 7,93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
1.《改革中国画的先驱者·林风眠画集》,第67页,台湾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2.《林风眠全集》(下卷),图版214,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
【题识】林风眠。
【印文】林风瞑印
从戏剧到绘画的新旧之变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艺术发展面临突破性的进展与变革,林风眠无论在现代艺术的理论与著述、美术教育思想与实践,以及自身艺术创作的丰富内涵,都是中国现代艺术研究的重大课题,他在绘画形式的探索包括古典仕女、人物、风景、静物等多样题材,其中京剧系列乃是传统绘画中前所未有的题材,同时不再作为对于人物或故事的写实呈现,作品对于空间、时间与色彩、构图形式的突破,可说代表了林风眠创作中最重要的关键性成就,此次秋拍的《宝莲灯》即以京剧独特题材,为他揭示中西美学特点、跨越传统与现代艺术形式的集大成代表作。
虽然1927年时林风眠曾撰文批评旧剧 (京剧),却依旧欣赏其形式上的美感:“难为他们这千百年中历练出来的精彩……如战舞的姿态、几何式的步法、涂绘的颜色。”1940年代他以淡墨设色描绘戏剧中的旦角,1951年定居上海后常去看戏,开始以立体主义的概念描写人物与解构场景。他曾在给学生潘其鎏的信中写道:“住在上海,感到和杭州不一样,动象较多,有时到大世界画戏,我想从旧戏的动作分化后再设法构成创作,在画面上或者可能得到时间和综合的观念。”这段话阐明了他创作的概念萌发与思考脉络,因生活环境的变迁促使他对京剧有崭新的想法。在林风眠一系列京剧作品对于不同故事与角色的呈现中,《宝莲灯》是他最钟爱的剧目之一,与《霸王别姬》、《宇宙锋》等故事情节都是描写女性身处于封建社会中的反抗,而《宝莲灯》更进一步不再以常见的三圣母与沈香为主角,而是将华山圣母置于画面中央,四周环绕着狰狞脸谱的天兵神将,正反角色产生鲜明的对比,突出的色彩效果与形式解构象征了他于此系列的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峰。
水墨、色彩与光线
1950年代林风眠的画室只有一盏画桌上方的黄色灯泡,艺术家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作画,他因为当时环境的关系将白纸包在灯泡外减弱光线,在幽暗的灯光下创作与描绘景物,而造成作品中特有的逆光现象,《宝莲灯》的光源来自于主角后方,明亮的橘黄色映衬出身穿黑衣的三圣母,在突显主题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深度。林风眠虽使用丰富的色彩表现光线,却不同于西方绘画传统主要以均一的油彩表现整体明暗变化,他在宣纸上应用水粉,生宣纸的渗透性使墨色与不透明的水粉产生不同的层次感,表现出光色的丰富与变幻,经由对于媒材的充分掌握,《宝莲灯》因而在主角与四周的黑白色调与线条间,呈现光影的闪动与色彩的对比,承继自中国传统的笔墨因而具备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动态-空间与时间的延展
林风眠曾提到他创作京剧系列的概念:“新戏是分幕,而旧戏是分场来说明故事的,分幕似乎只有空间的存在,而分场似乎有时间绵延的观念,时间和空间的矛盾,在旧戏里似乎很容易得到解决,如毕卡索有时解决物体,都折在一个平面上一样。我用一种方法,就是看了旧戏之后,一场一场的故事人物,也一个一个把他们迭在画面上,我的目的不是衣物、人物的体积感,而是求综合的连续感,这样画起来并不难看,我决定继续下去,在旧戏里有新鲜丰富的色彩,奇怪的动作,我喜欢那原始的脸谱……”京剧是一种纯粹以人的表演为媒介的艺术,在几乎是虚空的舞台上,创造出虚拟抽象、情景交融的舞台美学,美学家宗白华曾说:“中国戏曲的空间随动产生,随动发展”,林风眠把握此重点,挪用了立体主义对于物象的解析与分割,表现舞台中戏剧故事的连续情节,《宝莲灯》中直线与曲线交错分割的几何形体,为不同时间片段的动作组合,以压平的空间体现出时间的连续性,京剧演员在行动中把人和空间联系起来,林风眠则藉由动态的表现在平面的画作拓展进一步的空间性,可说撷取传统表演艺术的精髓,在二度空间中达到了更为丰富的延展与深化。《宝莲灯》不仅以色彩与光影的变化融合中西美学,更在西方现代主义的语言中,以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内涵与精神,去除了平面绘画的限制,深入探索视觉艺术表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