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516 赵无极 1960年作 01.09.60

01.09.60
拍品信息
LOT号 4516 作品名称 赵无极 1960年作 01.09.60
作者 赵无极 尺寸 81×65cm 创作年代 1960年作
估价 16,000,000-30,000,000 成交价 RMB 28,750,0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签名:无极 Zao
来源
法国画廊,巴黎
瑞典私人收藏
巴黎苏富比2017年秋拍 Lot.058
说明
此件作品由赵无极基金会所认证并持有作品保证书。这件作品即将被收录于由弗朗索尔·马尔凯·赵 女士和Yann Hendgen所编辑的赵无极作品编年集中。

此作品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保利拍卖现当代艺术部工作人员

作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艺术家”,同时亦享有“将中国绘画意境融入世界第一人”之称的赵无极先生,其绘画质因的形成与发展,从来都是西方文化表象与东方精神内核双向运动的最终结果。作为第二代留学欧洲的中国画家,1948年,赵无极远渡重洋来到欧洲艺术中心——巴黎。在这里,赵无极亲身感受到西方现代艺术运动层出不穷、高潮跌出的漩涡与变革,并经由与毕加索、塞尚、保罗·克利等欧洲现代艺术大师交往甚密,最终成为为数不多的真正进入主流欧洲艺术史的中国艺术家。

创作于1960年的《01.09.60》是赵无极六十年代抽象风景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是赵无极追求更高层次“神韵”与“意境”的重要作品。此时,先生以往"甲骨文"系列中的符号属性逐渐消失,却更增益了画面的抽象性和抒情性。画中采用了横向分割的构图方式,主要基调为黑色和褐色。在作品的上部,艺术家用大的笔刷恣意涂抹出氤氲而深沈的黑色,混合着中部透出的褐色与红色混合的油彩,组合成一首类似于激昂的进行曲,霸道地占据和牵引着观众的感官神经,让人不由自主地跟随着笔触的挥洒纵横,细细品味画面的节奏感,寻找光线和色彩变化的微妙逻辑。在此,稳重渐进的色调和平涂式的用笔表达令画面呈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色彩光线和东方神秘气息。此外,作品下部略带柠檬色调的土黄色打破了画面的沈闷,通过层层累积的厚重的肌理感构造出一种相对平静的氛围,凭借于此,它开始与画面上半半部分激情的宣泄形成鲜明比照。黄色中掺杂的墨黑笔触在下部形成了一道明显的山脊结构,这是赵无极六十年代作品的显着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他“狂草时期”对于中国书法用笔的深刻体味与无形承继。同时,借助于画面背后往往蕴含的天、地、水、火等自然要素,在《01.09.60》这幅画中,形成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画面结构和捉摸不透的光线构成,进而,构建出了层次更为丰富的空间感。由此,足以能够令人摄入进一个异次元的空间,直观地感受神秘的自然力量。

整体而言,虽然此件作品就画面表象而言是抽象主义的集合构成,但其背后却蕴藏着强烈的“风景式”所指,但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者能够在某种层面上达成“形神同一”的和谐感与一致性。同时,由于作品是以创作日期直接命名的,因此,在画面之外,观者无法获得关于此作的其他任何信息,而只能借助于视觉感官体验作品的意境。在这某种程度上,亦聚向于艺术家所要传达的精神与情感,甚至是渊源自东方的艺术哲学。可以说,在此,赵无极先生的绘画开始演化为东、西方观众眼中共同的视觉经验。它既在本质上满足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又在普遍意义上满足着西方人对于"东方"遐想的心理期待。

同时,如果说《01.09.60》这件作品背后还有什么现实所指的话,那么这一阶段赵无极先生的人生际遇和情感变化则构成画面背后的现实驱动力。1958年,赵无极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太太陈美琴。这位风姿绰约的美人经过了生活的坎坷而愈发有魅力,二人相见恨晚,赵无极更是对她一见钟情,“她那完美的脸庞上透着一种柔软而忧郁的气质。她不太起劲地做着电影演员,十分费力地抚养着两个孩子,我没费多少力气就说服她放弃工作和身边的一切,随我去巴黎”。陈美琴的身上散发着明星特有的光彩,有着超越她年龄的成熟和韵味,也保有着少女的纯真和善良。佳人遇才子,原本应是一段圆满故事的开始。为此,赵无极重新找回了创作的动力与激情,两人也很快成为巴黎上流交际圈的金童玉女,这段日子也是赵无极生命中最幸福美满的时光。

作品《01.09.60》中所迸发的热情和力量一如当时二人的感情生活,但画面中涌动的某种不安定的气质和诡异的光感给人以不确定感,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片刻宁静。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赵无极发现陈美琴有着某种程度的心理问题,她被家族遗传性的精神病所折磨,精神时好时坏,这段原本美满的婚姻却给他带来更大的痛苦,“我的爱情无济于事,我眼看她一天天沈入病痛,一次次发作,使她心力交瘁,但求一死……这几年,对于我,尤其是美琴,真是一场恶梦。”因此,绘画也成为赵无极拯救自己的方式,画室成为他的避风港。就此,他曾说过:“如果说,一个人一生中必须做些让自己发狂的事,那么绘画便是我的全部生命,也是我终身去追求的唯一凭借”。也就是说,只有在面对画布的时候,赵无极才能真正宣泄情感,展示属于他自己的精神空间。可以说,这件作品正是赵无极当时心境的艺术写照。为此,他充分利用了抽象图式的内涵与意义,一方面是情感汹涌澎湃的宣泄,另一方面则是细腻的情感关照。因此,在这件作品中,热情中隐匿着压抑与惆怅,沈静中蕴含着动荡与不定。通过抽象形式的震颤,我们仿佛能够走近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对于赵无极而言,在他的艺术中存在一种东西方文化的双向运动。一种运动是以西方现代主义冲破其来自东方的传统文脉,这是他在留学法国之后于西方现代艺术感染、熏陶之下的径直结果。另外一个向度的运动则是赵无极在形成西方抽象绘画风貌之后,对于东方文化内里的反观之路。正如赵无极先生曾说,“我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中国人的”,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赵无极都是演绎中国符号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对此,赵无极的艺术有着不可磨灭的中国传统基因,在他那里,“人们都服从于一种传统,我却服从于两种传统”。可以说,赵无极在西方艺术中重新发现了东方精神,其作品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相合的理念。他用西方抽象语言的纯粹,为东方文化精神内核作了一个完全现代式的注脚。
我想表现动感:或迂回缠绵、或风驰电擎;我想藉对比和同一色彩的多重震颤使画布跃动起来,我要找到一个放光的中心点。我大笔挥洒,有时用画刀把颜料压进画布,像要使颜料更穿透到空间中去,在纷乱的色彩和重重架迭的笔触间,我从容自在,我还没有发觉画“空白”的高度困难,强烈的和喧嚣的对我的吸引力远过于静默。
——赵无极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