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908 傅抱石 1964年作 芙蓉国里尽朝晖 立轴

芙蓉国里尽朝晖
拍品信息
LOT号 2908 作品名称 傅抱石 1964年作 芙蓉国里尽朝晖 立轴
作者 傅抱石 尺寸 68×92cm 创作年代 1964年作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40,25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著录】《荣宝斋》封面,深圳荣宝斋,1996年。
【款识】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一九六四年九月敬写毛主席诗意,傅抱石并记。
【印文】抱石私印、不及万一、甲辰所作
【展览】「深圳96艺术进万家活动暨深圳荣宝斋有限公司开业志庆」,深圳荣宝斋,1996年8月。
【注】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庆祝建国70周年
1949年10月1日,一代伟人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一句掷地有声的宣告,从此,摆脱掉过往一百余年遭受的外侵、屈辱与压迫,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的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今年是2019年,我们亲爱的祖国成立第七十年,书画名家们伴随着祖国的发展而成长起来,以笔墨深情歌颂祖国,描绘日新月益的时代巨变,绘制出众多的经典画作。今年春拍,我们以「庆祝祖国七十周年华诞」为主题,征选出二十件大师名家的画作,包括五十年代画作:齐白石1951年《向日葵》、《枇杷双寿》;六十年代画作:傅抱石1964年《芙蓉国里尽朝晖》、1965年《浪淘沙·北戴河词意》、1965年《镜泊飞泉》、何海霞《修筑宝成路》,石鲁1962年《牧牛图》、《华岳雄风》,黄胄《运粮图》、1969年《风雪夜诊图》;张仃《山水册十八开》;八十年代李可染1989年《乱山丛中百丈泉》,1982年《喜迎春图》,1980年赖少其《黄山之赞》;此外,还包括表现贫苦人民的蒋兆和《车夫》,以及与齐白石送赠毛主席画作堪称「姐妹之作」的《英雄独立》,以此致敬我们伟大的祖国。

《七律·答友人》是答湖南友人李达、周世钊和乐天宇等同志。六十代初,李达、周世钊和乐天宇等同志先后把九嶷山的泪竹、泪竹杆毛笔和碑帖等赠送给毛主席,并写信寄诗向毛主席反映湖南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各条战线的大好形势。毛主席看后,浮想联翩,欣然命笔,作诗相答。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在湖南宁远县。「帝子」指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相传舜死于苍梧,二妃追至,投湘水而死,成为湘水女神。「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生动写出了湖南人民精神焕发,朝气蓬勃地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动人情景。「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说帝子手里的竹枝染有千滴泪痕,帝子身上穿的是万朵红霞化成的百重彩衣。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湖南人民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是说洞庭湖上涌起滔天的白浪,湖南的人们高歌动地的诗章。「长岛」指长沙西面湘江里的桔子洲。「长岛人」指湖南人。「芙蓉国」作湖南的代称,又是光荣花,革命花。「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是说想凭借友人反映的九嶷山洞庭的情景想得更远更广,只见整个湖南和整个中国都在一片光辉灿烂的朝阳之中,到处都是一派朝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1963年12月,时值毛主席七秩大寿,原题为《答周世钊同学》,初稿写于1961年,时任毛主席秘书的林克曾对毛主席的一些诗词进行抄写,在林克留存的抄件上标题就是《答周世钊》。1963年,毛主席亲自主持编辑《毛主席诗词》时,此诗在清样稿上标题原为《答周世钊》。随后,毛主席在这个标题的周世钊名字后加上了「同学」二字,最后他又将「周世钊同学」五字去掉,把标题定为《答友人》。1964年1月27日,毛主席应《诗词》英译者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做口头解释。其中关于《七律·答友人》的「友人」是谁的问题,毛主席回答说:「‘友人’指周世钊。」周世钊(1897-1976),早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第八班的同班同学。1958年初,他当选为湖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周世钊与毛主席情谊甚笃,是与毛泽东诗交最长的「第一诗友」,这首诗抒写了作者对湖南的怀念和祝愿,毛主席一生爱用典,在这里也至少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舜与两个妃子的故事,另一个是芙蓉国的典故,足见毛主席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最后一句「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芙蓉国」是说木芙蓉花到处盛开的地方,毛主席在这里借指湖南省。毛主席的诗词丰厚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浓厚鲜明的时代色彩,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文艺的政教功能,具有无比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山水画家而言,以毛泽东诗词为创作题材,既是表达对一代伟人的无限崇敬与爱戴,抒发经天纬地的时代强音,以此彰显山水画的社会 意义与教化功能,又是充分挖掘诗词中潜在的可创作因素,寻找山水画发展创新的突破口。毛主席的诗为新中国的画家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一个探索的新方向。

《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律·答友人》这首诗正式发表之前,傅抱石曾两次去过湖南,第一次是1959年6月应湖南人民出版社邀请去湖南考察毛主席的故乡韶山。第二次是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始了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在长达三个月的旅行写生期间,相继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个省的十几个大中城市,瞻仰了革命圣地,参观了祖国建设成就,游览了风光名胜,达到了「开眼界,扩胸襟,长知识和向兄弟省市画家们学习」的目的。11月20日,江苏国画工作团来到湖南,傅抱石在长沙期间曾参观许多地方,并做了许多实地写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绘画素材,并对湖湘大地留下一番直观感受和切身体会,除绘制《韶山》系列主题画作之外,目前未见其它与湖南景致相关的作品问世。《七律·答友人》一诗公开发表后不久,其诗意中颂扬的壮丽秀美的湖南景致,成功地激发出画家的创作情怀,得益于此前的考察经验与素材写生,借助笔墨创造性构写出经典图画《芙蓉国里尽朝晖》。1964年5月16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郭沫若《「芙蓉国里尽朝晖」——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七律·答友人》,亦有助于傅抱石对诗文的理解。
根据当年随傅抱石参与国画工作团的黄名芊回忆,傅老当年到湖南后的实地考察写生,与后来绘制《芙蓉国里尽朝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傅老、王绪阳站在高处,从陵园观看湘江白帆点点,对橘子洲头的绮丽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傅老没有画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却取出笔勾写了湘江速写,为以后创作《芙蓉国里尽朝晖》一画搜集了重要素材。
傅抱石是新中国最早探索毛主席诗意山水画创作并取得历史性突破和成就的画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初,47岁的傅抱石开始以毛主席诗词为题材进行创作,开国画界表现毛主席诗意画创作风气的先河。一直到他逝世,15年的晚年生命里,他创作了毛主席诗意画百余件,成为创作毛主席诗意画最多的画家。1959年,傅抱石与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绘制了《江山如此多娇》,由此他对毛主席诗意山水画的探索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创作毛主席诗词插图的几点体会》中,傅抱石谈及自己如何去描绘表现毛主席诗词。「根据我个人浅薄的机会,画诗词常见的有三种方法:1、深刻体会作者的原意,不拘于迹象,自然合拍。这是最好的画法。但最难,不多见。2、其次,把全文的意思,全面画出来,句句扣紧,而画面与主题一致。3、其次,全文包涵太多、太杂,不易在一幅之中联系起来。这种情况下,是允许画其中主要的一句、一联,或一部分的(孤立的画一句、一联、一部分也可以)。」
傅抱石目前可知傅抱石创作了不少于十幅大小不一的《芙蓉国立尽朝晖》,1964年第7期人民画报曾发表过一件,尺寸34.1×45.8cm,江苏省美术馆藏一件48.5×68cm、南京博物院有藏一件,68.7×94.5cm,另几幅藏地不详。本件《芙蓉国里尽朝晖》乃近于六尺的堂皇之作,为其中尺寸最大的一件,且画面上题写《七律·答友人》全文,其它画作并未题写诗文,由此可见应是傅抱石最满意的一件《芙蓉国里尽朝晖》 。
此画是傅抱石先生逝世前最后一年时光,显得尤为珍贵,图中傅抱石先生以一种宁静内敛的气质和独特的笔墨意蕴,达出自己对于中国画传统与现代的理解,营造出自己所感知到的情景。大片的天空和水面留白以淡红色晕染,似有若无的暖色调烘托出「朝晖」的氛围。渔船悠闲地泊在水面上,几笔淡墨晕染点出船的倒影和远处笼罩在朝晖中形体朦胧的树木。画面右侧的岸上则是一幅时代的场景,有成群结队的劳动者,有飘扬的红旗,但是并不突兀,而是和谐的。傅抱石在那个喧嚣的时代以宁静的笔法描绘山水,以诗意的方式表现新生活,可谓独具一格,他在其毛泽东诗意图中所表达出的深邃意境与众不同、并无以替代、其发自肺腑的激动,促成高妙的诗境与神奇的画境的完美呈现,使之成为中国近现绘画史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