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720 赵之谦 魏碑节录《乾坤凿度》 横批

魏碑节录《乾坤凿度》
拍品信息
LOT号 2720 作品名称 赵之谦 魏碑节录《乾坤凿度》 横批
作者 赵之谦 尺寸 46×172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500,000-2,0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横批
【著录】《赵之谦书画编年图目》,(下卷)第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题识】圣人凿开天路,显彰化源。大天氏云:一大之物目天,一块之物目地,一炁之块名混沌,一气分万䨜,是圣凿破虚无,断气为二,缘物成三,天地之道不绝。敦田四兄同门大人属书,弟赵之谦。
【印文】赵之谦印
【鉴藏印】鹏庐六十后印记
【说明】文物商店旧藏。
古书《乾坤凿度》,曰凿者开也,圣人出而开作之也;曰度者,天地之度,若道路然,以言通也。故其文曰:圣人凿开天路,显彰化源,一大之物目天,一块之物目地,一炁之块名混沌,气分万瀵自上圣凿破虚无,断气为二,缘物成三,天地之道不洁。曰三者三才之道,所以开易之源也,故其名篇曰《周易凿度》。
赵氏自三十以后专攻北碑,涉猎极广。在撰《补寰宇访碑录》时,赵之谦大量收集碑刻资料,眼界大开的同时也对北碑进行了大量的临习,从《瘗鹤铭》、《张猛龙碑》、《云峰山刻石》等取法甚多。此作既得《郑文公》、《瘗鹤铭》俊逸、舒展之势,又兼有黄山谷外秀内刚,寓遒劲于流动之韵。结字谨严端凝,运笔雄健沈酣,墨色浓重如漆。此书法度森严又不刻板,贵能于平整中见险绝,于方折处见温润。转折多取内擫,极少用外拓之法;横、竖收笔处多篆籀气,古朴而不刻板。通篇观之,浑厚华滋,笔画丰腴,结字饱满而不失俊逸,横画间较紧密,有「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之感,由是可知邓完伯晚年书风对其影响亦是至深。
碑学运动中赵之谦的取舍
清代是碑学运动的发轫时期,碑学运动在艺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关于碑学运动的起因素有内外因之分,外因是政治因素, 一般认为清初时为了进一步加强满清政权的统治,从根本上征服汉人,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的统治者都从文化上进行压制,只要出现不恰当的言论和著述, 便会被视为有反叛之意,招来杀身之祸,在这样严酷的政治氛围中,许多的文人士子为求得自保,把自己的精力转向了金石考据学,致使到了干、嘉之际考据之风极为兴盛,这使得散落各地的金石碑版不断被发现,大量碑刻涌现出来,对于学书之人当是幸事,意味着可供其取法和临摹的对象也越来越多;内因乃为帖学自身的衰退,原因又分两点,其一乃是刻帖不断翻刻所导致失真的问题,「帖学」 审美乃是明代之前唯一的一种书法审美观,故在书法史中一直是主流地位,但康 南海认为「真迹至明犹有存者」,而到了清代时,所传下来的各种刻帖大都是宋代人和明代人重新钩摹、屡次翻刻的版本,虽然表面上还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作 品,但是骨子里早已「面目全非」,同时,即便有留存下来的「真迹」,大都藏 在深宫王府之中,怎可能是一般的文人士子所看的到的?只能学习失真的刻帖, 自然影响对古人法度的理解。其二,「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 子昂」,这说的是为了迎合帝王的喜好,纷纷效仿,在康熙和雍正时,两位帝王 喜欢董其昌 (1555-1636)的书法,大臣和读书之人便专门模仿董氏的书法,到 了乾隆时期,皇帝喜欢赵孟钴 (1254-1322)的书法,所有人学书时的谈资都是 赵孟钴,但是赵孟钴和董其昌的书法虽然是对二王书法的继承,但是毕竟他们在 继承的过程中也会失真,这种失真虽然不是刻意的,然其用笔势必比二王书法「简 单」许多,清代的书家再去临摹学习他们的书法,必然愈学愈加空洞,所谓「法 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正是这个道理,为了迎合帝王的喜好, 导致帖学的发展逐渐步入没落。碑学运动作为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中一个极其重要 的事件,其意义不仅仅是开辟了一套「二王」之外的全新系统,同时也给以后的 学书之人提供了崭新的书法创作模式,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赵之谦自然用着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碑学、帖学之间 的问题,他曾在 《章安杂说》中说道: 「汉以后书学传者不多。晋人书祖二王, 二王之书,传者皆唐人摹勒。今人论书,动称二王,不知二王书果如此乎?据 后世传写数过之本,而力信古初,反不如取每科状元策学之,尚是真面目也」, 这话的意思就是汉代之后的「书学传者」就不多了,晋人学书可以师法二王,而 此时的二王书迹,已然都是唐人「摹勒」出来的版本,今人谈论书法,张口闭口 都是二王书法,但是二王的书法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明明是后世传写数遍的书 迹,还要力信这是古时圣贤的真迹,倒不如拿每一科状元的试卷临摹学习,起码 那还是真面目,此段论述虽然言辞过激,但是其中对以「二王」为主的帖学系统 的认识还是正确的,说明了赵之谦意识到了古人的真迹遭后人辗转摹写、翻刻后 所造成的失真问题,失真就不是「真面目」了,故这段话也体现出了赵之谦尊碑 抑帖的思想;对于仕子迎合帝王口味,学赵氏和董氏的书法作为科举考试的「敲 门砖」这种现象,赵之谦在 《章安杂说》中也有提及:「盛壮,志科第,便致力 太史笔、状元策,乌熟匀圆。譬女子缠足既久,稍释之,蹒跚倾跌,不可解矣」, 对此,他形容在科举考试中所书为「乌熟匀圆」,并将其比喻成裹脚的女人,长 时间裹足后 「稍释之」,便会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可见赵之谦对这种现象也是 极为不屑。赵之谦已经看到了帖学发展的弊端,于他而言,将自己的精力放在研 究金石碑版上将是一条极为正确的道路,所以他在「客京师」之后,主要时间用 来准备参考科举,其余的时间都用来与朋友共议金石之学,在这段时间内,他见 到了大量的金石碑版,极大程度上开阔了他的眼界,并且发出了「但恨金石南天 贫」的感慨,闲暇之余经常反复临摹,充实着他的「外功」,如若要说其技术上 的取舍,那便主要是线质和点画形态上的变化,线质上一直有原来颜书和宋人法 帖中的浑圆厚重,同时与碑版中雄强劲健的线质相融合,只是在用笔的 「巧意」 上面,做了几分减法,使之不在赵氏书风中成为主体,而是起辅助作用;在点画 形态上面,弃掉原有帖学中的轻灵的点画,取北朝碑刻中楷书的点画形态加之于 其诸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魏碑体书风的基本面貌。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碑学运动中,赵之谦清晰的认识到了帖学的衰败,所以尊 崇碑学,舍弃掉了对辗转留存下来的法帖的学习,转而研究金石碑版之学,并从 中取法,进而才有了自己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