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210 关良 1950年代初 师生写生

师生写生
拍品信息
LOT号 4210 作品名称 关良 1950年代初 师生写生
作者 关良 尺寸 30.5×33cm 创作年代 1950年代初
估价 1,600,000-2,6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木板油画 形制


来源
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说明
附赠与艺术家家属合影

融西入中 天真得意
现代主义大师关良
关良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代油画家,他在1917年赴日本留学,师从川端绘画研究所的日本著名油画家藤岛武二(1867-1943),藤岛武二在二十世纪初留学法国和意大利,受印象派和野兽派的影响颇深。此时,藤岛武二门下还有陈抱一、汪亚尘、朱屺瞻、倪贻德等中国洋画运动的先锋。之后,关良又师从太平洋画会主将中村不折,并于1923年毕业于东京太平洋美术学院,返国在上海美专、上海艺专和上海艺术大学任教。在四十年代之后他又开始了水墨画的创作,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了西方绘画的手法,独树一帜的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并以戏曲水墨人物而而声名远播。他与林风眠、徐悲鸿、吴大羽一样,同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师生写生》(Lot 4210)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个阶段是关良的艺术高峰期,也是他在生活上较为平静的一个时期。抗日战争结束,新的时代到来,关良的创作力十分旺盛,并在北京和柏林都举办了展览,画风上看造型更为奇崛,色彩也更具表现性。是幅《师生写生》是关良带学生下乡时所作。学生们画着风景,关良则画着画风景的学生,不禁令人联想起卞之琳在1935年所写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画面中,四个学生坐在巨石之上,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巨石后面溪水蜿蜒流淌,远近景疏密有致,动静相宜,渲染出一种既生活化又富于诗意的氛围。人物、巨石和远处的溪岸都以色块平涂为主,强调轮廓线和主观性色彩,形体经过了艺术家的简化与概括处理,几个人物甚至连五官都被省略,转而强调表现个体的动态与人物之间的互动,有着一种近似漫画中的单纯效果。画中朴实简约的造型与丰富和谐的色彩显然受到了高更的影响。关良一方面追求高更绘画中的装饰性,同时也融合了水墨画的一些因素,人物、巨石的轮廓线每一笔都富有变化,粗犷而富有节奏感,这应该来源于他的戏曲人物画的影响。关良的作品在五十年代以后体现出中西融合的特征,画家以简驭繁,用做减法的方式表现生动的趣味,将后印象派的色彩法则与水墨画的笔墨意趣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

《石门》(Lot 4211)为1957年关良和李可染赴德国访问时,参加柏林艺术学院展的作品,可见艺术家对其重视,十分珍罕难得。《石门》可说见证了关良融合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西方色彩组构,不单是以主题与形式标志了他生平最重要的创作关键,更是艺术创作抒写自然风光的代表,具有深刻丰富的人文与历史意义。抗战爆发时期,关良辞去了公职,去了西北诸地游历写生、研究石窟艺术。陕西汉中的褒河(紫金河)峡谷长250公里,谷中有栈道名为褒斜道。石门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位于峡谷栈道南端的一段,东西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汉魏以来大量题咏,通称“汉魏十三品”,关良当沿着褒河行进时被眼前美景深深打动,而创作了《石门》。随着来年中央汉中地委决定修建水库,水库建成后,水位上涨,当地风景再也不复原貌。关良曾风趣地谈起过这幅画:“现在石门已辟为水库,因此有人说这幅画成了’文物’了”。之后更在1980年创作了至今最重要、尺幅最大的油彩作品《石门》,相似的构图明显来自于此次拍品,可见关良对《石门》景致的热爱,其中的用色与画面布局更是他创作中最为鲜明的元素与重要突破。创作《石门》时关良时年五十七,娴熟的笔锋,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左岸的山峦耸峙,山间有亭台、树林,右边近岸处有小屋藏身于树丛中,而一叶轻舟泛于江面上。在用色方面,有别于传统的青绿山水渲染手法,借鉴了法国印象派的色彩感,山峰的紫罗兰和少许钴蓝和悬崖上的大笔触亮黄色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山与山之间的细小留白,又体现了传统山水画中云雾缭绕的意味。关良同时兼采西方绘画里的透视学,画面的远近和前实后松的构图布局,使画面看上去有立体感与空间深度。前景至中景间宽广的褒河河面,并非如油彩作品描写湍急的水流,而是以大片的留白显示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山峦与河岸之间的江面,点缀了大大小小的石块。不再用多余的线条,让观者将视线停留在郁郁葱葱的美景上,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