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437 明 ‘绛贴’ 卷十九拓本一册

‘绛贴’ 卷十九拓本一册
拍品信息
LOT号 5437 作品名称 明 ‘绛贴’ 卷十九拓本一册
作者 -- 尺寸 长31.5×17cm 创作年代
估价 10,000-2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法帖类拓本
明拓 墨拓
《绛帖》为宋代著名法帖,宋皇祐嘉祐间尚书郎驸马潘师旦用淳化阁帖增以名家书迹,刻成二十卷于绛州,北纸北墨,极有精神。潘师旦身后,其两个儿子将帖石析分为二,长子欠官府钱财,以前十卷充公,绛州守丞重摹后十卷,凑足全本。幼子则重摹了前十卷,与自藏后十卷凑足一套,于是绛州当地就有了官私两套。据传全毁于靖康之乱,因此,《绛帖》北宋刻原本,南宋已不易得。目前可知的潘氏宋刻宋拓本,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国家图书馆有藏,而且无完整全套传世。传金人有集宋残石为十二卷本,明代开始通行。
今此单册明拓《绛帖》第十九卷,原为二十卷中之物,与通行十二卷者不同,更为稀见。内含褚遂良书《黄庭经》、《倪宽赞》等书迹五种及薛稷书一种,锦面旧装,前后有明清旧家藏印多方,纸墨莹然,刻工浑古,为明拓典型无疑。名帖善拓,虽非全帙,犹可珍重,识者宝之。

今时金石
编者按
金石学是中国古代的考古学,主要研究商代及以后的文化遗存。其形成于北宋时期,目前认为欧阳修是其开创者,后朝历代学者、著作迭出,清朝干嘉时期至民国初期间发展至鼎盛,陈介祺、潘祖荫、端方等收藏大家辈出,罗振玉、王国维更是集各门类之大成学者。金石学以证经补史为目的,偏重于著录与文字资料的研究,独立于今时各艺术品收藏门类;但因其研究物件主要为青铜器、石刻碑碣和甲骨简牍,是中国艺术品门类中品级最高者,故其重要性愈发被当今藏界所肯定和重视。
中国汉字自甲骨文始,绵延发展了五千年,是中华文化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文字的内容叠加于艺术创作的形式后,其价值则呈几何倍增长,是故作为国之重器的青铜器因铭文而愈显珍贵。刻石,是青铜铸器镂铭习惯的发展,琢石既节约了资源,又可令铭文历久永传,是印刷术发明前最主要的文化记载和传播方式。国家时事、宗教经文、文史典籍、医书药方等皆有碑碣摩崖流传存世,这些石刻作品多为当时的国家政府、皇亲贵胄组织创作,其工艺精湛、记载内容最为准确可靠,成为后世研究的珍贵资料。
拓技可以理解为是古代的影相与复印技术,相传发明于东汉,从根本上改善了古人就石阅读的形式,现存最早的拓本为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拓《温泉铭》、《金刚经》等。如若没有拓技,石刻纵然坚稳也难抵千年风霜雨雪与战乱意外,但传拓在历朝历代均被严格管製,愈近石刻本朝的传拓管製愈严;作为内容及细节保存最为完整的宋拓,流传至今者已稀若辰星、珍如国宝,明拓完整者亦可位列一级文物、市场罕见。全形拓最早出现于清中期,主要用于一比一表现青铜器器形纹饰及铭文,相传由六舟和尚创拓,陈介祺、周希丁等将其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集拓技、素描、绘画等一体的综合技法,以达到各方面与实物无二的逼真效果。现今对于碑帖拓本和全形拓的收藏理念中,对于传承和题跋也愈发重视,这是艺术品收藏的整体大趋势。传承有序增加了传奇性和可信度,名家题跋更可以作为书法作品欣赏与研究,但器物本身的重要性与珍贵性因素应始终居于首位,拓技的发明与完善之最根本目的,就是在纸张与文物的最亲密接触中,用墨印记下一切细微特征,这种等大还原、凹凸有致的呈现效果远超影像记录,是艺术品的别样表现形式,也自成一门艺术体系。
拓本作为古代文人大士案头必备的奢侈品,在民国时期更动辄以千元大洋计价,但被冠以“黑老虎”的称号,以喻其昂贵却真伪难断、伤人如虎。今时对于拓本的欣赏已经集拓技、纸张、用墨、装裱、题跋、印章等于一体,正因曾是显学,在互联网资讯共用的当今,又何必拘泥于“金石”之名,曲径通幽、融会贯通古董与书画,方是继续发展创新的轨道。“老虎”虽凶猛,换一个角度琢磨,亦是珍稀品种、百兽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