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186 清乾隆 御制胭脂红地洋彩八吉祥贲巴瓶 (一对)

御制胭脂红地洋彩八吉祥贲巴瓶
拍品信息
LOT号 5186 作品名称 清乾隆 御制胭脂红地洋彩八吉祥贲巴瓶 (一对)
作者 -- 尺寸 高26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15,000,000-20,000,000 成交价 RMB 28,750,000
材质 形制

「大清乾隆年制」款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备注
国有文物商店旧藏

瓶为一对,呈台形口,束颈而高,鼓腹,外撇式高圈足。台形口沿外侧以胭脂红为底,粉彩细描缠枝花卉,颈部主体以各色莲瓣纹装饰,腹部以胭脂红为底,饰以莲托八吉祥纹,八吉祥是瓷器装饰中典型的宗教纹样,由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种吉祥物组成。八吉祥初始时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起按轮、螺、幢、伞、花、鱼、瓶、结排列,从明万历至清代则以轮、螺、幢、伞、花、瓶、鱼、结为序。胫部靠腹部处施色调较淡的胭脂红,胫部近圈足处以松石绿及鹅黄两种莲瓣纹相间装饰。底心以松石绿为地,中心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贲巴瓶作为藏传佛教器具具有诸多功能。第一,作为藏传佛教灌顶及盛圣水之用,「贲巴」为藏语音译,在藏语中即「瓶」的意思,也称「奔巴壶」。据《佛学大辞典》介绍:「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奔巴壶盛四大海之水灌于顶而表祝愿,密教效此世法,于其人加行成就。嗣阿犁位时,设坛而行灌顶之式。」在藏传佛教密宗修行仪式中,贲巴壶被专用以宗教仪式,除用于念经诵咒或灌顶仪式外,还为神像和信徒淋浴时盛圣水之用。《中国古陶瓷图典》定义为:「壶式之一,流行于清代,由藏族金属制品演变而来。器形为洗口,束颈,球形腹,高足外撇,腹部有龙首形流弯曲向上,无柄,是一种祭祀用品。」第二作为活佛转世灵童掣签金瓶而用,贲巴壶有流嘴,若去掉流嘴,便为贲巴瓶。贲巴瓶也称「贲巴宝瓶」,是为活佛转世灵童金瓶掣签而用的。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廷为杜绝达赖、班禅转世中的弊端,颁布《钦定二十九条章程》:「兹予制一金瓶,送往西藏,于凡转世之呼必勒罕,众所举数人,各书其名置瓶中,掣签以定」,「各蒙古之大呼必勒罕转世,令于雍和宫之金瓶内掣签」。现在西藏博物馆藏有「清乾隆 金质贲巴瓶」就是贲巴瓶作为活佛转世灵童掣签瓶的实物证据。第三作为佛前清供的礼佛用具而用,《乾隆三十四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行文》中记:「十月初三日,库掌四德、五德将九江关监督伊龄阿送到配盖……奔巴瓶一件持进,交太监胡适杰呈览。奉旨:……奔巴瓶一件着在热河狮子园文供佛前供。其现交配盖奔巴瓶得时,不必在此安供」。

文供佛即文殊菩萨,这说明瓷质贲巴瓶是作为礼佛用器的。本对贲巴瓶作为乾隆御窑精品,亦应是清宫礼佛之供。关于贲巴壶(瓶)烧造,清宫档案内多有记载,如《乾隆三十一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行文》中记:「十月初四日,笔帖式五德来说,太监胡世杰交青花白地磁奔巴壶一件(随木座)。传旨:着画样呈览,准时发往江西照样烧造,钦此」。」《乾隆五十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金玉作》中记载:「十月二十四日,郎中五德、员外郎大达色、掌库福海、催长舒与来说,太监鄂鲁里交青花白地磁奔巴壶一把(紫檀木座,春耦斋,壶嘴伤折磕缺)。传旨:将伤折处粘好,壶嘴边上磕缺处磨齐,呈览。钦此。」从目前的文献和实物资料来看,乾隆皇帝不仅对奔巴瓶、壶此类法器尤为虔诚恭敬,并下旨修复有残破者,可见盛世之君对此品类瓶之珍视。此贲巴瓶有三希。有流者为壶,无流者为瓶,贲巴壶(瓶)以有流者为多,无流者少见,加之该器器形匀称规整,纹饰布局疏密有度,底款规矩而有法度,此为稀有;作为乾隆御窑精品,清宫礼佛之供,又为成对保存,此为稀珍。瓷质彩绘贲巴瓶为乾隆朝之首创,作为佛心天子,弘历的一份献礼而载入瓷史,除了供自身修持佛法之外,还作为高级御礼赏赐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是当时清皇室与密宗上层思想感情交流的见证,寄托双方的共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