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222 方骏 1993年作 双溪晚凉 镜心

双溪晚凉
拍品信息
LOT号 1222 作品名称 方骏 1993年作 双溪晚凉 镜心
作者 方骏 尺寸 68×45cm 创作年代 1993年作
估价 30,000-50,000 成交价 RMB 69,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题识:双溪晚凉天气,几回读诗心情。癸酉年,方骏。
钤印:方骏、亦庐
展览:“胸中点墨,笔底乾坤——中国当代水墨名家作品展”,2017年12月1日-12月10日,保利国际会展中心,北京。

方骏
1943年生于江苏灌云县,196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1981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历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美术系系主任,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协理事。在香港、台北举办过个人作品展览。出版有三种画集。发表过十多篇专业论文。曾获198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野间”奖、江苏省人物画展一等奖、88国际水墨画优秀作品奖、江苏国画百家画展大奖、第三届全国幼儿园图书创作一等奖、中国画学术精诚奖,2013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倚江南•方骏中国画展》。出版有:《江苏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画集•方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版;《当代名家山水精品•方骏》朝华出版社,2000版,等多种画集。
方骏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他突破传统青绿山水的既有程式,努力创造新境,他把“将青绿山水绚丽的色彩和水墨山水清新的韵致融为一体”作为艺术探索的追求,以自己特有的笔墨技巧的创造与运用,营造出独特的笔墨气象和意境。近代以来,中国绘画始终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对抗中,探索着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任何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都试图在对这样两个课题的回答中形成自己的面貌与风格。完美的答案绝不是照搬与模仿,而是在传统的坚守与新的审美元素的吸收中创造新境。在方骏的山水画创作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同自然之妙有”的艺术呈现,他的继承与创新的思考与实验都融汇在画面的和谐呈现之中,我们似乎看不到他纠缠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痛苦。他从没有为创新而创新,却能够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不同于前人、不同于他人的面貌。这或许是因为方骏成长生活于江南这样一个有着丰富文化遗存、特别是中国山水画传统深厚的地域,他能够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传统;另一方面,更具个性的是他生性沉稳、不事张扬,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将精力与时间放在艺术创作当中,从容不迫地进行着自己的艺术尝试。而在南京艺术学院长期的教学工作,也使得方骏养成了理性思考的习惯。他从文化发展的层面去审视中国画的演进,技进乎道,艺术不应脱离时代的发展,而每一个艺术家的探索都应有超越前人的创造。地域文化的影响、时代审美趋向的变化都与方骏的思考和创作实践连结在一起,方骏将艺术实践的突破点选在了青绿山水的当代性上。这使他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自文人水墨兴起之后,青绿山水常被认为格调不高而使人们忽视了其艺术价值;另一方面,重墨与重色原本就是中国山水在发展过程中的两种途径,在技术层面比较难以做到二者相得益彰。但方骏偏就在此着力,将水墨与色彩的融合作为当代青绿山水的重要呈现形态,而着力在探索墨与色的融合上下功夫。这促使他深入研究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的异同,在传统皴擦点染的技法技巧上把握二者的融合。长期的思考总结与不断实践,方骏娴熟地把握了墨与色的相互关系,使色彩与水墨在一个画面中层次清晰而又晕染和谐,墨不碍色,水、墨、色浑然,色与墨相辅相成,在艺术家的创造中幻化出色与墨融合的自然神韵。方骏的绘画也由此而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方骏山水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突出的形象性。山川湖泊,田野屋宇,舟桥松石,无不是江南固有的景致,似乎哪里见过,仔细思量,却只在画家胸臆,是方骏创造的理想与现实交融的此岸世界。这种真实的效果,一方面源于方骏苦心经营、精心描绘,使得他的画面结构严谨,鲜活灵动,从而使画面产生一种真实的形象感;另一方面,更在于方骏正确处理写生与创作的关系,既不凭空捏造山水景物,也不使画面受制于真山真水的束缚,而是在真实景物的基础上加工提炼,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方骏十分注意学习吸收艺术前辈特别是金陵画派诸大家对待写生的态度和积累的创造经验,将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回归到传统当中。他不赞成像摄影器材对真实景物分毫不差的记录,而是一再强调绘画的抽象、提炼,严格区分实景真实与写实性的差别。也正因如此,方骏的山水画充满着强烈的传统意味。从写实性与真实性的关系出发,方骏又从另一个层面上将自己的山水画面貌与他人区别开来。
——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