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661 李可染 1974年作 韶山 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 镜心

韶山 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
拍品信息
LOT号 2661 作品名称 李可染 1974年作 韶山 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 镜心
作者 李可染 尺寸 141.5×243cm 创作年代 1974年作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178,25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题识: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一九七四年可染敬写于北京。
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就诞生在韶山这座农舍里,并在这里度过他光辉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九二五年毛主席亲自在这里建立了革命组织雪耻会,发展了韶山第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韶山党支部。一九二七年毛主席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曾在这里开过农民干部和农民的座谈会。解放后这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瞻仰学习的革命圣地。
印文:可染、革命圣地
鉴藏印:卢德卿之子张振宇珍藏
说明:1.此幅作品1996年秋季拍卖会释出,当时由李可染家属提供,为筹备“李可染基金会”而委托拍卖。
2.2014年,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与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将经鉴定的李可染真迹作品进行编号并收录于李可染艺术基金官方网站(www.likeran.com)“李可染艺术库”中。此作品通过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认定,收录于“李可染艺术库”中,作品唯一认证编号为:LKRAF-L-00325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需要缴纳的竞投保证金为人民币1000万元,请您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东方红年代的山水表情—李可染《画韶山》
文革期间,在极“左”思潮束缚下,绘画创作题材被限制得极为狭窄,山水画只能画桂林、漓江等自然风光和革命圣地,而毛泽东出生地韶山冲自然成为画家取材的首选。
李可染在1970年夏季下放湖北丹江口文化部五七干校之前,曾去过韶山,并有写生稿,对笔下的景物有亲身感受。
李可染的《韶山》一画,所表现的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具体环境,要求在艺术表现上非常写实。连取景角度都难于改变,不像画黄山、画漓江,可以依据构思构图自由调度场景。画家把旧居一组房屋至于画面中间偏左下方部位,在葱茏的树木环抱下,以其明亮的色调突出成为画面视觉的中心。背后韶峰层叠,构成高山仰止的观赏效果。

许多人打着红旗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他们不是旅游,而是“朝圣”。一组穿绿军装,斜背挎包的年轻人正在旧居前举手宣誓。人群中有不少是佩戴红臂章的红卫兵。环境、人物、情景都留下文革初期红卫兵大串联时期的印迹。然而整个画面没有动乱中的浮躁和喧嚣,而是与大自然和谐的宁静、幽美。
王鲁湘在赏析中特别提醒观众:“请注意画中所有树木都是真的,不管是什么树种,树干一律笔直——这对于全画的虔诚、肃敬的气氛显然起了重要作用。”
这一点倒也与傅抱石所说的“苍松翠柏,挺拔非凡”的印象相合。
这样的树木形象也见于他同时期的作品如《井冈山》等画,作者在其它作品中,画树木总是把枝干勾得力求丰富,变化多姿,成为他的山水画中“表情”的重要因素。而在《韶山》、《井冈山》中,那些一律笔直的树,也是一种“表情”,是为着营造一种崇高的氛围而创造的一种绘画语言。

李可染的《韶山》一画,没有高山大壑,而是一种清幽宜人的山居环境。烟岚环绕,清爽湿润。中景与近景、远景树木茂密,相互呼应,有着异常丰富的层次。画家是在题材和画法上都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从不自由中求自由,求丰富,求变化,求节奏,求深厚,求意境,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表现。(摘选)
—李松
为画好这张《韶山》,李可染两上韶山写生,画了大量的写生稿,所以对他来说,没有一张作品比画这张画更重要!读者有心可数数画里的人物,那可画了100多人,关键都是工笔的,他可从没有这么画的!
——邹佩珠

关于革命圣地韶山
据画款识,《韶山》是一幅革命圣地题材的山水画。构图极其严谨,景物组织、穿插,层次分明又灵动有致。毛泽东旧居,依于山峦之下,几近画面中心位置。松树在前,竹林在后,前后左右,高低起伏,以合拢包围之势,形成自然的绿色屏障。巧妙的是那半露半掩的池塘,片片嫩绿的荷叶,飘深在水面上,洋溢荡漾,好像和声伴奏,衬托着农舍,增添了春意。这是用一个现代人眼光体察到的湖南农村,一派古朴色彩的典型美景。看络绎不绝、前来观光的点景小人,是精彩传神之笔。飘扬的红旗,相互呼应,构成隐形“三角觚”。三个红色亮点,圈出了画面视觉旋律的高音区,也可说是指向“趣味中心”吧。这一系列意笔性质的笔触,使朴素庄严的景观,笔罩着活跃、热烈的气氛。

《韶山》,应是文革年代李可染为自己重新设计山水轨迹的头阵炮。他力图寻找有效的突破口,发掘新的艺术资源,牢牢把住一个画家的天职—他必须享有画画的权利。特殊年代的一幅特殊山水画,透露了一位智者走出逆境的心理信息。他在朝着“困而知之”的境界一路攀登。

其一,文革风云,中断了李可染“60岁变法”的计划。不准画画长达六年之久,他虽然痛苦却并不消沉。他相信“恃正者性,容邪者殆”。拿出两手对阵:一是苦练书法,二是静心画革命画。71’—74’,先后两幅韶山精品及其题字、款识、书法,证明了这一心理动机。

其二,他深知,“困而知之”—求自我变革是有条件的。“心思手作,独标新韵”,这是两位前辈大师齐白石、徐悲鸿早年给与李可染的高度评价。“深于思、精于勤”是可染铭记师恩的自励语。他反思自己从小生活在家乡徐州,那时的民间艺术,年画、泥玩具、剪纸,给予他深厚的滋养,也给予他乐于艺术创造的基因。我们从《韶山》特别的风格,能够追踪到历代民间艺人组织画面、结构和剪裁自然万象的本领,还可以追踪到民间审美趣味,例如:大胆使用红与绿原色,产生强烈对比;创造爽朗、和暖的情调气氛。这些,如像新鲜的血脉,在可染绘画的血肉生命里搏动,不但使可染山水拥有更深广的欣赏群,而且启示了他晚年的成熟风格,进一步拓展了他关于国画美的新观念、新主题、新图式。

其三,《韶山》吸收了古代青绿山水和石窟壁画的装饰意味。展示毛泽东诞生地素朴的农舍造型以及结构美—从屋顶、墙壁到墙基,再到门窗,无不精心刻画,分寸适度,恰到好处,获得简洁、臻丽的整体效果,传达出温馨而光辉的感染力和厚重的历史感。这里要特别提到松树组群独特的造型。—高高的松树主干,夸张了劲松的挺拔矗立感,对比着疏密相间、变化多端的松冠,或上升或下垂的自然节律美,令人叹为观止。这种个性化、符号化的艺术表现力,并非空想臆造而得,分明是早已对黄山松作了大量写生;反复提炼加工而成。作为一种高水平、经典化的松树组群造型,预示后来的巨幅山水杰作《革命摇篮井冈山》的诞生,并且在大师晚年巅峰期诸多巨作结构中得到进一步发挥。(摘选)
——孙美兰

李可染《韶山》与伦勃朗《浪子回头》比较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李可染创作以西画为主。可染先生对西方画家伦勃朗、米勒、米开朗基罗、戈雅、科罗、塞尚、雷诺阿等画家非常喜欢,并有多幅油画作品见诸各种画册。在西洋画家中可染先生尤其喜欢伦勃朗,其逆光的手法,深邃幽深的画面背景处理,与中国的水墨山水的层层堆叠积染出于同工之妙!亦或是黄宾虹,亦或是伦勃朗,亦或是实践中的妙得,李可染最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逆光山水使人耳目一新,在那个推陈出新的年代,在滚滚洪流中画出了一派“李家山水”。
李可染《韶山》与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和吴作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比较
三幅同为毛主席诗意,红色经典题材的画作。在当年毛主席诗词的感召下,三幅作品以无比精湛的绘画技巧,极其鲜明的绘画风格,大胆而富于变化的构图,瑰丽而沉毅的色彩,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成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名篇。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部分画稿
这批画稿中的李可染《韶山》,其上记有“画革命圣地韶山,因人物稍大,裁下重画,留此作为底稿,一九七〇年丹江”。所绘场景为毛主席故居前的群众活动,只闻画面中仿佛传来了震耳欲聋般的红宝书语录,同时亦能感受到红旗飞舞所带来的阵阵风声,真可谓情绪激昂,气氛热烈,动态十足,极度重现了那个红色时代的疯狂与激情。比照完成的《韶山》巨作,相同的情景处理方式比比皆是,无不烘染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李可染早在1956年为期八个月的江、浙、湘、川、陕写生期间,即画过一些韶山的画稿,并留有写生式的《毛主席故居》,是为目前所见最早的韶山图像之一。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本幅初创稿与其他《韶山》巨作皆完成于高度政治化的氛围中,正因为此,李可染才会突出此幅初创稿中的群众描写,使韶山主题创作的画面中处处都体现出韶山庄严神圣的气氛,同时也开创了李可染红色革命圣地题材的创作时代!而若脱去此中场景描写,则不过仅为描写革命圣地之普通山水画。因此本画稿中的情景再现不但是韶山系列主题创作的灵魂所在,还是李可染创造现代美术的重要表现手段。

这批画稿中的人物素材稿也使我们见识到了李可染先生对于塑造点景人物的重视程度,正如他说,“有的人画一辈子没画好点景小人,其实只要善于总结,全力攻关,全力攻克缺点,“难”是可以向“易”转化的。不会点景人物,我就画上一个月功夫专画点景小人,一个月不行两个月,两个月不行三个月……一年都画小人,一年之中画几万个小人,还能画不好吗”。只见画稿中那些点景人物虽小,眼眉皆无,但在各种起卧行止的动势中,只需略加渲染,必神定气足,其神态与风貌俱现;同时也可看到,比例很小的点景人物,在李老笔下能自出机杼的独创精神。因此,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点景人物在李可染红色圣地题材的山水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反映了时代的风貌,而且也记录了韶山等革命圣地在红色岁月里的空前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