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599 谢南星 2006年作 无题 No.1

无题 No.1
拍品信息
LOT号 4599 作品名称 谢南星 2006年作 无题 No.1
作者 谢南星 尺寸 220×325cm 创作年代 2006年作
估价 1,500,000-2,500,000 成交价 RMB 1,610,0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出版
《谢南星 作品:1992-2008》 P22-23 Timezone 8 Limited出版 2008年版


此作品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保利拍卖现当代艺术部工作人员

自1998年,当谢南星引入摄影转译进入其绘画时起,艺术家便鲜少为自己的创作取名,皆以“无题”作为系列标题,让人们无法从文字上获取任何与作品相关的信息。从1998年以人物为主,延续之前青春残酷系列的“无题”创作中所表现的失焦的、血腥的画面,到2000年以后转入对空镜、空间、对象的关注,再到2005年以后对底片、反转片甚至视频影像的多次转译等形式的兴趣,可以说,谢南星在其近十多年的绘画创作过程,是对摄影和多媒体视觉的不断深入探究,并进而讨论图像的尺度与意义,以及仿真模仿数字影像过程中重新定义绘画的一个过程。

2006年,谢南星已不再满足日常场景在照片中的成像,开始探究起前于照片的底片里的各种视觉可能。《无题No.1》即为此一时期的作品之一。艺术家对照相底片在冲印过程中负片受损而产生的绛红色效果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并以此为摹本创作了其艺术生涯中唯一以红色为主色调的作品。因技术性处理上的失误而造成的底片曝光受损,让红色成为了画面上的唯一成像,所有的原始图像被埋藏在单一的色彩之下,看似空无一物,实则包含万千。而红色这一单一光源的属性,又让艺术家进而联想到自然界中“扑火的”飞蛾——蛾子并非扑火,而是在灯火扰乱了其基因中认为月光为黑暗中唯一光源的认知时,造成的视觉感知系统紊乱而形成的“自杀式”扑火行为。于是,谢南星在纯粹的红色之中,加入了几只“扑火的飞蛾”,而损坏的底片效果又让它们的形象只能模糊存在于零星的黑点之中,胡乱飞舞,毫无头绪。这便引出了谢南星作品中又一贯穿始终的线索,即对危险和欲望的探索。《无题No.1》不似其早期作品所描绘的带有强烈悬疑和叙事色彩的情节性画面,而是以紧张的单色和抽象的飞蛾对这两个感知层面的概念进行了具象的、借喻的阐释。艺术家从未囿于表现图像,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他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以此容纳所有的表达。

谢南星无疑是中国当代艺术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我们很难把他迄今为止的作品归入我们熟知的那些中国当代绘画作品的行列或跟它们比较。谢南星避开了像岳敏君、张晓刚或方力钧那些艺术家典型的、容易识辨的图式,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探索一种可以被视为有纲领性绘画的道路。谢南星的作品反映的,是他作为艺术家的自己、他的经历以及他与绘画作为媒介的各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谢南星第一次引起国际关注,是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他依据照片创作的画作,那是一些效果剧烈的作品。剧烈的是画面中自我暴露的人物及他们的可伤害性和被伤害性。这里表现的是一种令人感到紊乱的现实主义。明显地以摄影为基础,这个绘画现实主义生成的却更像是电影纪实片的画面,尤其以系列来看,这些画面指向的是强烈事件和观看者很难体会的一些神秘莫测的情节。

2000年,谢南星创作了一组大尺寸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细致地描绘了一个煤气炉的火焰、地上的一块油渍、一个不定的空间或一 个日光灯发出的苍白的光等。这是一种在多个层面细微至极的结构中制造深度的绘画。表面被弄得模糊并因此而细密,画面有远看令人诧异,近看极其散乱的效果。画布的表面遮掩了其它的表面,在看似照相般的现实中,这些被掩盖的表面,尽管题材平凡无奇,一旦在一定的距离下得以释放,它们会以图符式的力度烙入你的脑中,使你看见那种经过画家预加工的感知密度,那种抓住人不放的、 象是构成那幅画的基底的模糊。可能也正是这种模糊使那么多年轻的中国人对格哈特·里希特感兴趣,在谢南星这里,它依照画家自己的传统得以继承发展。

谢南星对表面感兴趣,知道如何在自己显微世界般的绘画中对它们进行空间塑造。在2001年和2002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视频的表面便成了一大主题;再一次吸引他并让他在薄薄的画面上论述的是光和物质。你可以从画面上看出这些作品大致是有照片参照的,但显然不是对照片一对一的使用,你能够识辨出视频的肌理这一谢南星平面空间的重要部分,更多的,我们就不知道了,或有意不被我们知道。画面后面是无足轻重、戏剧性的、自传式的电影和摄影素材,唯一具体的是那种闪烁和画面的不确定。稍纵即逝的电子图像被牢牢地烙入了画布,这是谢南星在接下去的几年中用大幅画布继续令人观叹地处理的一个主题。感知中的烙印,隐喻地说,成了其它素材中开放的火焰,被表现的仍然稍纵即逝,仍然不确定,而画面细密的质感更是加强了这种感觉,让我们看见一个非现实的空间,一个我们不知道如何定位的现实的闪烁。

与之对立有一个反命题:2006年,谢南星创作了一幅红色的单彩画,用几近厚涂(pastose)的方法绘制而成,一个“巨型雕塑”。这幅作品首先可以被视为对单彩画的一个献礼──在现代主义中,单彩画这个命题曾被反复不同地阐述过。然而,谢南星并不把自己限制在这里。与大部分单彩画不同,这幅作品没有英雄主义之举,它滋养着一个秘密,它显示的不是一个抽象空间的规模、它的开放或对它的丈量。这是有关书法的一片风景,它涉及的是一个有关‘再现表面的表面”的命题;那些你可以识辨的不确定符号,它们只是污物痕迹。单彩成了歧义,你可以顺带着去体验它。可能,这幅画非常中国。
——Peter Pekesch《对谢南星作品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