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029 15-16世纪 不空成就

不空成就
拍品信息
LOT号 6029 作品名称 15-16世纪 不空成就
作者 -- 尺寸 高26cm 创作年代 15-16世纪
估价 1,000,000-1,500,000 成交价 RMB 3,047,500
材质 形制


西藏
佛身:铜鎏金 面部鎏金后再泥金 白毫嵌舍利 台基:合金铜
来源:美国藏家旧藏

此尊不空成就佛像可分为主像和台座两个部分,主尊头饰螺发,具高肉髻,顶置牟尼宝。面庞长圆,眉间饰有舍利镶嵌的白毫。眼窝深陷,鼻梁高挺,嘴角上扬,肃穆之中带有一丝慈悲微笑。上身躯体挺拔匀称,四肢修长劲健。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袈裟轻薄贴体,肌体的起伏透衣而出,充满着青春活力。袈裟为典型的萨尔纳特样式,仅于领口和袖口装饰两条连珠式边线,袈裟一角反搭于左肩之上,状似燕尾,其下缀以镶嵌宝石的花叶饰物。左手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上举结施无畏印,象征着佛陀救度有情和成就佛法的无上功德。双腿结跏趺端坐于单层仰莲莲座,莲瓣狭长饱满,连珠细密圆润。莲座之下为半月形多角形台座,台座前方与传统迭涩折角式座类似,棱角分明,后面则以做成光素的半圆形,下方有三足支撑。上下巧妙搭配,传递出神奇的视觉美感。
此像以尼泊尔艺术为蓝本,融入西藏本土艺术元素,为15世纪西藏佛像艺术的新典范。主尊高耸圆浑的肉髻、宽平素朴的额头有着尼泊尔艺术的传统特点;向上翘起的眉梢、眼角和高挺的鼻梁展现了南亚人的形貌特征;劲健光滑的躯体和修长灵动的四肢,又体现了纽瓦尔雕塑大师表现造像肌体的独到之处;而尤其值得注意是人物所穿的萨尔纳特样式的袈裟,隐于肌体曲线的变化起伏之中,彰显出肌体蕴藏的巨大力量,堪称南亚次大陆佛教艺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其面部轮廓及五官排布改变了尼泊尔造像紧凑、位置偏下的传统样式,变得更为疏朗、端庄,与现实中藏族人的实际样貌有着极为相似之处。造像躯体也不再追求早期尼藏艺术所热衷的粗大壮硕之美,转而以挺拔匀称,更为贴近现实的身姿美感来展现佛教本尊的慈悲情怀。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尊明代释迦牟尼佛造像,不论是人物面容和躯体刻画,还是镶嵌舍利及松石的手法,乃至台座独特的造型样式,都与此像极为相似。故宫造像因底座有清宫鉴定纸笺,一直被认为是“札什利玛”早期造像代表。可见,故宫所藏释迦牟尼佛像不仅印证了这尊不空成就佛像的年代,为15世纪的明代早期,还将其与“札什利玛”这一负有盛名的西藏造像艺术联系起来,殊为难得。

梵仪悠悠 藏韵炽炽
—西藏15世纪铜镀金不空成就佛像赏析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自公元13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纽瓦尔艺术大师们以其天赋异禀的艺术才能和出类拔萃的绘塑技艺,为西藏施主们制作出一件件美轮美奂的佛教艺术作品,使尼泊尔艺术之花在雪域高原璀璨绽放。而在这股浓烈的梵风下,西藏佛教艺术家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逐步将西藏本土审美情趣融入到佛教艺术之中,并最终于15世纪初创造出西藏本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从萨迦寺、夏鲁寺、丹萨梯寺,到白居寺、俄尔寺,再到札什伦布寺和贡嘎曲德寺,这些雪域高原的佛教胜迹就为我们展现了西藏本土艺术的艺术典范和伟大成就。此次北京保利拍卖推出的这尊15世纪铜镀金不空成就佛像就是一件西藏本土造像艺术的杰作。
这尊不空成就佛像可分为主像和台座两个部分,整体造型可谓构思精妙,独出机杼。主尊头饰螺发,具高肉髻,顶置牟尼宝。面庞长圆,额头宽平素洁,眉毛微微蹙起,眉梢上挑,眉间饰有宝石镶嵌的白毫。眼窝深陷,双目微阖,鼻梁高挺,鼻翼内敛,双唇丰润,嘴角上扬,肃穆之中带有一丝慈悲微笑。上身躯体挺拔匀称,四肢修长劲健。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袈裟轻薄贴体,肌体的起伏透衣而出,充满着青春活力。袈裟为典型的萨尔纳特样式,仅于领口和袖口装饰两条连珠式边线,袈裟一角反搭于左肩之上,状似燕尾,其下缀以镶嵌宝石的花叶饰物。左手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上举结施无畏印,象征着佛陀救度有情和成就佛法的无上功德。双腿结跏趺端坐于单层仰莲莲座,莲瓣狭长饱满,连珠细密圆润。莲座之下为半月形多角形台座,台座前方与传统迭涩折角式座类似,棱角分明,后面则以做成光素的半圆形,下方有三足支撑。整像主尊镀金亮丽,刻画生动,台座铜色莹润,形制独特,上下巧妙搭配,传递出神奇的视觉美感。
此像以尼泊尔艺术为蓝本,融入西藏本土艺术元素,开创了15世纪西藏佛像艺术的新典范,让我们对15世纪西藏本土造像的艺术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主尊高耸圆浑的肉髻、宽平素朴的额头有着尼泊尔艺术的传统特点;向上翘起的眉梢、眼角和高挺的鼻梁展现了南亚人的形貌特征;劲健光滑的躯体和修长灵动的四肢,又体现了纽瓦尔雕塑大师表现造像肌体的独到之处;而尤其值得注意是人物所穿的萨尔纳特样式的袈裟,隐于肌体曲线的变化起伏之中,彰显出肌体蕴藏的巨大力量,堪称南亚次大陆佛教艺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除了这些异域特点的艺术表现之外,我们还应看到此像对藏民族审美的充分诠释。其面部轮廓变为长圆,下颌饱满丰润,与早期尼藏艺术宽额尖颌、方圆丰臃的脸型有着明显的区别。五官排布改变了尼泊尔造像紧凑、位置偏下的传统样式,变得更为疏朗、端庄,与现实中藏族人的实际样貌有着极为相似之处。造像躯体也不再追求早期尼藏艺术所热衷的粗大壮硕之美,转而以挺拔匀称,更为贴近现实的身姿美感来展现佛教本尊的慈悲情怀。镶嵌松石的艺术偏好在西藏十分盛行,而在尼泊尔佛教艺术作品中则极为少见。这些艺术表现充分说明,西藏艺术家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地摹仿外来,而是转而通过融入更多的民族艺术元素,来重新塑造西藏佛教艺术的美学典范。
关于此像的风格,我们还可以将它与同一时期的白居寺明代造像和贡嘎曲德寺的明代壁画进行比较。三者均以尼泊尔艺术为蓝本,具有尼泊尔艺术秀美俊逸的外在形貌,同时又融入了藏民族传统的审美元素,展现出明代西藏佛像艺术特有的审美情趣。只是白居寺明代造像(图1)在对尼泊尔艺术元素的吸收上更为突出,而贡嘎曲德寺明代壁画(图2)表现的汉风更为浓郁。此像则介于两者之间,既具有早期尼泊尔艺术特色,又展现出西藏本土艺术的传统风貌,同时还吸收和融入了中原艺术元素。如其狭长饱满的莲瓣明显承袭了永宣宫廷造像;台座三足的造型样式与中原造像的座床式佛座又有几分相像,也显露出汉藏融合的鲜明特点。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尊明代释迦牟尼佛造像(图3),不论是人物面容和躯体刻画,还是镶嵌松石的手法,乃至台座独特的造型样式,都与此像表现一致。故宫造像因底座有清宫鉴定纸笺(图4),被众多学者公认为“札什利玛”早期造像代表。可见,故宫所藏释迦牟尼佛像不仅印证了这尊不空成就佛像的年代,为15世纪的明代早期,还将其与“札什利玛”这一负有盛名的西藏造像艺术联系起来。
“札什利玛”造像代表了西藏札什伦布寺及其周边地区所造金铜佛像的艺术风格,在晚期西藏金铜造像艺术中知名度极高,其源头可以上溯至一世达赖喇嘛根敦朱巴初创札什伦布寺时期。据史料记载,在札什伦布寺初创期间,有众多的高僧大德和艺术大师,如一世达赖喇嘛根敦朱巴、札什伦布寺高僧桑布坚赞、来乌群巴大师及江孜年堆地区工艺家参与了寺庙佛像的塑造。除此而外,还有一位大师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他就是“勉唐”画派的创始人勉拉•顿珠嘉措。这位大师在西藏佛教艺术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他创造的绘画风格时至今日仍是西藏众多画师尊崇的艺术典范,是开创15世纪西藏本土艺术新局面和新风范的重要代表人物。可见,“札什利玛”早期造像显露出如此丰富的西藏本土艺术元素,与这些西藏本土艺术大师在札什伦布寺的创作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札什利玛”早期造像的认知仅限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释迦牟尼佛像,无法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此尊造像的现身让我们有了更多可以参考和借鉴的实物资料。
综合上述,这尊西藏15世纪的不空成就佛像造型别致,形象生动写实,刻画细致入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像造型风格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尊早期“札什利玛”释迦牟尼佛像几乎一致,展现了15世纪西藏本土造像独特的艺术风貌和视觉美感,对我们研究和了解西藏“札什利玛”早期造像风格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另外此像品相一流,封藏完好,珍贵稀有,又具有重要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