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363 古今图书集成目录、历象、方舆汇编

古今图书集成目录、历象、方舆汇编
拍品信息
LOT号 0363 作品名称 古今图书集成目录、历象、方舆汇编
作者 -- 尺寸 28×18.3cm 创作年代 --
估价 500,000-55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968册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汇编》,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后经御赐定名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书名中的“古”所指清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今”所指清初期。此书由蒋廷锡、陈梦雷等当朝重臣组织编纂,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该书着书于康熙时期,印刷于雍正年间,雍正皇帝为此书重金浇筑一批铜活字,第一版武英殿聚珍本仅为64套,为中国古籍印刷史上最为著名的铜活字印本。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有一套全本,共计5020册(其中含目录20册),为国家图书馆重要馆藏之一。
《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共计1.6亿字。与中国古代类书相较,该书卷数为《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的十倍、《艺文类聚》的百倍,字数为《太平御览》之三十三倍、《册府元龟》之十六倍、《艺文类聚》之百六十倍。据记载,明代《永乐大典》共计2.2万卷、3.7亿字,但惜《永乐大典》均为抄本,几经战乱,仅存3%。故《古今图书集成》为现存最大的类书,当为学界之共识。
从内容角度而言,可与《古今》相较的当为《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编纂的丛书,以四部分类,与《古今》刊刻仅相差约五十年,二者同为中华典籍中之集大成者。由于成书年代、政治变革等因素,导致《古今》与《四库》在内容侧重上差别很大。《四库》收纳了经、史、子、集中的主要著作,而轻视科技著作,仅收取少量医农、天文等书籍,其它一概不收。而《古今》十分注重科技类的著述,且在地方志、笔记、野史等方面不厌其烦的尽取,这些由其目录分类之详便可看出。故可见,此两部卷帙浩繁的典籍互为补充,各有优势,若论荟萃古今,二者缺一不可。
类书通常分为专科性和综合性两种。专科性者以《册府元龟》最为典型,后者则如《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古今图书集成》分为六个汇编、三十二典、六一一七部、一万卷,涉猎学科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外交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教育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医学、农学、畜牧学、动物性、植物学、园艺学、机械学、建筑学、数学、化学、矿物学等,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均包罗万象,被誉为“康熙百科全书”。
《古今图书集成》自成书起历经多次刊印,其中第一版也是最具文物价值的一版便是雍正六年(1728)印成的铜活字本。此版因印量少、装潢考究、插图精美故而十分珍贵。但可惜的是,这批专为此书特意烧制的铜活字在六十四部印成后便逐渐失散,故此后的版本再无铜活字本。为了重刊这部巨作,光绪十四年(1888)时英国人美查兄弟出资成立“图书集成印书局”,用铅排重印“扁字本”,共印1500部,每部1628册。此后,又有石印本、缩印本、影印本、电子版等,可见这部书的社会需求量之大。
此喻义堂珍藏《古今图书集成》现存3066册,内容覆盖所有六大汇编及三十二典。其中目录19册、历象汇编215册、方舆汇编734册、明伦汇编390册、博物汇编575册、理学汇编483册、经济汇编650册(具体册数详目见右)。据对照,此喻义堂本与国图所藏本及电子版本卷数一致,为目前所知,民间所藏最大规模的武英殿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据拍卖纪录所示,自1997年至2016年,中国各家拍卖公司共计拍卖聚珍版《古今》约30次,均为零册,其中单次拍卖最多为10册。故此3066册为已知民间仅存且拍场首见的最大批量《古今图书集成》。
有学者认为,东方文化重人文学科,而西方文化重自然学科。中国的四部分类将四书五经列为首,而在西方典籍中,动植物谱录类被视为珍。或许这是英国人选择《古今》付梓的原因。1878年,迈耶斯在《中国评论》上发表《中国皇家藏书书目》一文,对《古今》尤为推荐。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古今》是其经常查阅的最大百科全书。《古今》的完整流传,不仅证明了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发达程度,也是中国古代群籍的一次巨观。翻阅此部3066册的《古今图书集成》,其中许多鸟类名词、医学名词、山川地理我们尚不能读出,这就像大英百科全书中许多名词至今没有对应的中文翻译。在世界文化交流紧密的今天,《古今》的文献价值或是能代表中国知识的宝库,是人类共同的精神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