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388 鲁迅签赠本《唐宋传奇集》

鲁迅签赠本《唐宋传奇集》
拍品信息
LOT号 1388 作品名称 鲁迅签赠本《唐宋传奇集》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
估价 4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460,000
材质 形制

印文:鲁迅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备注:孙福熙(1898-1962),字春苔,笔名丁一、春苔、寿明斋,浙江绍兴人。1915年毕业于浙江省省立第五师范,在县立敬敷学校、师范附小任教,1919年,去北京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在馆长李大钊领导下勤奋工作,文史哲各系选课旁听,并与其兄孙伏园一起,结识鲁迅和许多进步的教授,曾参加“五四”运动。次年由蔡元培校长介绍,赴法国工读,先在里昂中法大学任秘书,后入法国国立里昂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散文。1925年回国,在鲁迅帮助下,散文集《山野掇拾》由开明书店出版。归国后,先后出版散文集《归航》、《大西洋之滨》、小说集《春城》等。1928年,到杭州任国立西湖艺术学院教授。主编《艺风》杂志。1930年,再去法国攻读,在巴黎大学选听文学和艺术理论讲座。1931年归国,续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先后到武汉、衡山、绍兴、昆明等地分展抗日美术作品。与李寄僧等人创办绍兴孑民美育院,主编《旅行》杂志。1938年后,历任绍兴稽山中学教师、校长,昆明友仁难童学校校长,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国文及法文教员并兼教务主任,浙江大学文学院、中山大学教授等。建国后,任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研究会主席。1951年,参加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次年加入全国文艺工作者协会。1951年至1962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北京编译社高级编辑等。
鲁迅签赠本《唐宋传奇集》
奉赠春台兄,
鲁迅
一九二七,一二,二九。上海

此《唐宋传奇选》(上册),初版本(毛边),鲁迅编篡、校录(魏建功协助校对),陶元庆封面设计,北新书局1927年12月付梓印行(该书局10月由北京移至上海)。
《鲁迅日记》示,1927年8月鲁迅开始编篡《唐宋传奇选》,其时,他刚刚辞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一职。10月初,鲁迅抵达上海,寓景云里23号,始与许广平同居。
轻抚书面,小心翼翼翻至扉页,几行令人熟知的毛笔字即映入眼帘:“赠春苔兄,鲁迅,一九二七,十二,二十九,上海。” 行笔随意,气息儒雅,签名处加盖著名的朱文长条名章:鲁迅(此印章现存上海鲁迅纪念馆)。
查1927年12月29日《鲁迅日记》:“晚得小峰信并《唐宋传奇集》二十本,旧稿一束,甘酒一皿,即复。”由此日记知,这天晚上,鲁迅收到了北新书局李小峰派人送来的二十本《唐宋传奇集》及信函等物后,随即回了信。以此推知,先生收到书、物后,趁兴题赠友人若干册,其中一册便是这本送“春苔兄”的。
春苔,何许人?孙福熙是也。诚然,孙福熙这个人,虽远不如其兄孙伏园(1894-1966)名声大,但在鲁迅日记中,“春苔”出现的频率与“伏园”相比,并不逊色,甚至大有居上之势。
孙福熙(1898-1962),笔名丁一,字春苔,绍兴人,小鲁迅七载。1918年,他与胞兄伏园一道赴京,经鲁迅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工作(曾得李大钊指导)。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后考入里昂国立美专习画与雕塑,1925年归国。在鲁迅的关怀与支持下,他推出了散文集《山野掇拾》与杂文集《北京乎》,随后便参与“语丝”与“北新”的撰稿、编务工作。孙氏擅长风景画,尤爱绘海洋,其文字里亦显绚丽的色彩。鲁迅颇为欣赏其画作,曾请他为《野草》和《小约翰》设计过封面,其书房中直至去世仍挂有那幅孙福熙当年所奉赠的《山野掇拾》插图(见孙伏园撰《鲁迅二三事》)。
孙氏兄弟与鲁迅先生交往颇密,有一张流传甚广的照片,前排坐有鲁迅、许广平、周建人,后排立者即为林语堂、孙伏园及孙福熙。经笔者查览,“春苔”最早在《鲁迅日记》里出现是1919年11月19日:“上午,伏园、春苔来”,随后,即频频再现,当然,他大都与其兄联袂而至,《鲁迅日记》中记载他俩的共有七十余处。
搜检《鲁迅日记》获知,自1927年下半年起,孙氏兄弟与鲁迅的关系开始淡漠,“春苔”这个名字在日记中日渐减少,据说,这主要源于兄弟二人去办国民党的刊物《贡献》。待到1929年3月以后,“春苔”便从鲁迅日记中彻底消失了。3月20日的鲁迅日记写有:“夜,伏园、春苔来”,这便是鲁迅有关“春苔”的最后文字记载。
尽管如此,在鲁迅去世后第三天,孙福熙即与孙伏园赶到北平八道湾往谒鲁迅的母亲周老太太,“凄然的致了敬礼”(见孙伏园撰《鲁迅二三事》)。
关于迅翁与春苔龃龉之状,读女作家石楠所著《另类才女苏雪林》(东方出版社2004年8月版),得以验证。其中一则轶事,如此讲述:1928年7月7日,上海,女作家苏雪林出席北新书局李小峰招宴,光临者皆为在该书局出书的名作家,如林语堂、郁达夫、许钦文、章廷谦(川岛),当然,也有鲁迅。谁曾料想,在此名流荟萃的酒席上,鲁迅竟直面“所憎之事”——当众痛斥春苔(未到场)。其原因是林语堂随意中谈到,林风眠经蔡元培推荐,前往杭州艺专掌校,先前来该校任教的孙福熙即写有一篇欢迎文章,该文最后一句是“我们把西子湖双手奉献给林先生”(按,孙与林曾在西湖边上开办过一家“咖啡书店”)。听罢,鲁迅脸色阴沉,谪之甚烈:“令人肉麻,简直就是卑鄙!”闻此言,身为鲁迅的崇拜者兼及孙福熙留法同学,苏雪林吃惊不小,在席上,她如坐针毡。笔者由此分析,是刻,鲁迅已对孙福熙“齿冷”,当然这也极有可能是因对画家林风眠忽而“生厌”所致。
抗战胜利后,未曾得志的孙福熙一度在上海以卖画为生,1948年后就任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51年,调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专门从事中小学教材的装饰与插图工作。1962年初冬一日,伏案工作的孙福熙因脑溢血突发猝死而终。
默?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