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072 17至18世纪初 金刚手

金刚手
拍品信息
LOT号 5072 作品名称 17至18世纪初 金刚手
作者 -- 尺寸 高28.7cm 创作年代 17至18世纪初
估价 6,500,000-8,500,000 成交价 RMB 7,475,000
材质 形制


喀尔喀蒙古 扎那巴扎尔风格
铜鎏金
常现金刚大势至 降伏魔众最上王
—清初蒙古风格铜镀金金刚手菩萨像
金刚手菩萨,又称“执金刚菩萨”、“秘密主”等,藏语称“恰那多吉”,蒙语称“恰格德勒”,是显教大势至菩萨的化身。佛教多种经典对其有记载。如《大日经疏》卷一记载曰:“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乃至弥勒菩萨等。犹于如是秘密神通,力所不及,秘中最秘,所谓心密之主,故曰秘密主,能持此印,故云执金刚也。”《佛说金刚手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也载称:金刚手菩萨具大神通力,可以号令诸天神将、夜叉以降服妖魔,甚至能以珍宝护持修行者。其护法神有象征财富的毗沙门天与象鼻天等大神,以及龙王、阿修罗等部众。另有记载:龙树菩萨入南天铁塔内,所传出的密教圣典,就是金刚手菩萨所集结的;而且龙树所得之一切密法亦是金刚手所授与。由诸经记载可见,金刚手菩萨在佛教密宗的位阶极高。
金刚手菩萨在藏传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首先,他是藏传佛教尊奉的三大依怙主之一。三大依怙主又被称为密乘事部三怙主,简称三怙主,藏语称“日松贡布”。三怙主分别为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他们分别是智、悲、力的象征,其中智能总集是文殊菩萨,大悲总集是观音菩萨,殊胜力量总集是大势至菩萨。西藏历史上,还出现了三怙主的化身,即西藏吐蕃王朝时期的三大法王:松赞干布,观音菩萨化身;赤松德赞,文殊菩萨化身;赤热巴巾,金刚手菩萨化身。其次,金刚手菩萨作为“八大菩萨”(观音、弥勒、虚空藏、普贤、金刚手、文殊、地藏、除盖障)之一又在藏地受到普遍崇奉,藏传佛教习惯称之为“八佛子”。再次,藏地还流行金刚手菩萨心咒:嗡 别炸巴聂 吽。藏传佛教宣称,称诵金刚手菩萨心咒,能具足大威权,制服诸魔障,消灭一切地水火风空等所生之诸难,一切所求,无不如愿成就。
此像表现的是藏传佛教中金刚手菩萨的常见形象。其整体呈忿怒型,与菩萨慈悲觉他的宗教本怀显然不符,为藏传佛教特有,亦为藏传佛教特有的表现形式。全身弓步站立,前腿曲,后腿伸展。头戴五花冠,中央花瓣呈月牙形状,每一花瓣上均安有摩尼宝珠,象征五佛和五智。头顶的红发形同一个大扇面,高高竖立,似为突出头顶的装饰性,而实则表现的是其极忿的状态。面部忿怒的表现最为集中和明显,三目圆鼓,龇牙咧嘴,鼻子扁阔,须眉或倒立或卷曲,如火燃一般。双耳齐垂,耳下坠大耳珰。躯体壮实,四肢短粗,全身孔武有力,它与身体的姿势相得益彰,尽显菩萨象征的殊胜力量。上身饰项圈和长链,下身围一张刻满斑纹的虎皮裙,手腕、手臂和脚腕上均佩戴钏镯,身后又披一条倒U字形大帔帛。右手持金刚杵高高举起,左手置胸前结忿怒拳印(又称期克印),以象征主义手法进一步强化主尊蕴涵的巨大力量。身下台座为长圆形,正如经典所称的“莲花日轮”,造型独特雅致。其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单层覆莲瓣宽大扁平,紧贴座壁,周匝环绕。莲座下装藏完好无损,保有神圣的加持力量。封底盖嵌入较深,底盖边沿密封严实,底盖中央阴刻十字金刚杵,金刚杵图案较小,其占据的整个中心圆圈都经过了镀金处理。装藏的整体工艺和手法十分特殊,迥异于西藏和中原地区,为蒙古造像最为鲜明突出的艺术特点。(图1、图2)
蒙古造像目前所见最多的是佛像和菩萨像,而其风格遵循的尼泊尔和印度造像风格的特点从这两类造像上亦易于看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金刚手菩萨像,虽然在造型上完全不同于佛像和菩萨像,但仔细观察和用心体会,同样可以看出其独特鲜明的蒙古造像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整体造型端庄大方,身姿手势与结印持物,中规中矩,具有蒙古造像共有的艺术特点。其二,躯体、四肢及其姿态尽管各有不同的表现,但皆固定在一个绝对的水平面上,前后一致,看上去整齐划一、规矩如法。其三,所有的装饰皆以连珠线表现,连珠如珍珠般圆润,高高凸起,浮于体表,美观自然,不仅体现了蒙古造像与尼泊尔艺术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展现了蒙古造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优胜的工艺特点。其四,依据佛典记载,金刚手菩萨的周身有许多骷髅和蛇作为装饰,西藏地区的金刚手菩萨像皆依经典记载如法塑造。但这尊金刚手菩萨像完全没有这些恐怖的装饰,亦可视为其不同于西藏等其他地区造像的独特的艺术表现。这四个方面体现了这尊造像的独特之处,而这些独特之处正是蒙古造像的创新之处,充分展现了蒙古造像者的雕塑技艺和伟大的创造能力。当然,此像的镀金色彩和台座形制一如常见的蒙古风格造像,从此两点亦足可判定它是一尊典型的蒙古风格造像。
值得注意的是,据笔者初步调查,类似这尊蒙古风格的金刚手菩萨像目前还有5尊存世,作为单一题材,在蒙古造像中算是存世较多的一种。它们分别是:台湾藏家收藏一尊,17-18世纪,高17厘米;蒙古藏家(Altangerel Ayurzana)收藏一尊,17-18世纪,高11、5厘米;夏景春先生旧藏一尊,18世纪,高21厘米;英国古董商罗西旧藏两尊,一尊17-18世纪,高19厘米,另一尊17-18世纪,高28、5厘米。有如此多的金刚手菩萨像留存下来,充分说明金刚手菩萨历史上深受喀尔喀蒙古人的崇信,正如在西藏的地位一样,金刚手菩萨在清代喀尔喀蒙古地区同样有着广泛的影响;同时众多蒙古风格的四臂观音和文殊菩萨造像的存世和现身,还进一步证明金刚手菩萨与观音和文殊这一“三怙主”的组合亦同样为喀尔喀蒙古人接受和崇信。因此,从蒙古人普遍崇信的角度,这尊金刚手菩萨像足以反映喀尔喀蒙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工艺技术,也足以展现漠北蒙古造像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水平。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2016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