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372 明宣德 铜鎏金转轮王坐莲花手观音菩萨

铜鎏金转轮王坐莲花手观音菩萨
拍品信息
LOT号 6372 作品名称 明宣德 铜鎏金转轮王坐莲花手观音菩萨
作者 -- 尺寸 高24.5cm 创作年代 明宣德
估价 6,000,000-8,000,000 成交价 RMB 11,270,000
材质 形制


来源:法国波尔多藏家旧藏
此件观音造像以汉地命名习惯可称为水月观音,是汉地自行创造并流行的一种观音造型样式。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它最初是由唐代画家周昉创塑的,所谓周昉“妙创水月之体”。周昉依据《华严经•入法界品》对观音道场的描述,着重表现了观音菩萨观察水中月亮的情景,姿态优雅闲适,藉以喻示观音通达空性之理,具足般若大智,其坐姿明显受到古印度转轮王坐姿的影响。唐代以后这种观音在中原地区一直流行不衰。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宫廷造像中也流行水月观音像,是汉藏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体现。今年春拍,北京保利拍卖公司推出一尊15世纪明代宫廷铜镀金观音菩萨像,就是一尊标准的水月观音像,在造型上完全符合内地流行的水月观音造型样式。
此像头戴花冠,正面中央花瓣根部又各出一枝花瓣向两侧伸展,形成月牙形状,为当时造像常见的花冠样式;头顶束高发髻,发髻由发辫编成,呈塔状高耸,前后清晰可见横向分布的辫状编发,髻顶安摩尼宝珠,余发则结成两条发辫分垂于左右两肩;两耳侧各有一条缯带呈U字形翻卷,耳下垂大耳珰。面形宽大,眉如弯月,双目低垂,鼻直适中,双唇微启,具有中原汉人明显特征,同时亦体现出不同凡俗的庄严与寂静。宽肩细腰,躯体结构匀称,造型端庄大方,具有藏式造像鲜明特点。上身胸前挂项圈和长链,项圈下又坠U字形连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衣纹表现十分特殊,大腿处可见双连珠线表现的波状衣纹,连珠线之间雕饰凸起的小花瓣,小腿处有一道连珠线镶饰的宽大衣缘,衣缘上刻画缠枝莲。腰间束有宝带,腰带下亦坠满一圈U字形连珠式璎珞。全身披大帔帛,帔帛披覆双肩下垂,绕过手臂飘垂于身后;手臂、腕和足部饰有花形钏镯。左腿横盘,右腿支起,左手撑于左腿后,右手抚于右膝,为水月观音典型的造型样式,即所谓转轮王坐。身下是双层束腰式莲花座,造型周正,做工讲究。莲座上下边缘装饰连珠纹,前后满施莲花瓣,莲瓣宽肥饱满,上下对称分布,头部饰有卷草纹;座底封藏已无,但底边可见清晰的剁口,并露出黄色的铜质。通观整躯造像,造型完美,形象庄严,装饰繁复,工艺精细,具有典型的皇家艺术气派,体现了明代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
这尊造像无论在造型还是工艺上,与带刻款的明代宫廷造像完全一样,特别是工艺上甚至优于一般宫廷造像,其繁缛的装饰,精细的工艺,硕大的体量,细密的铜质,远非一般宫廷造像可比。类似风格和工艺的金铜造像现存不少,经常现身于国内外博物馆和拍卖会,说明它们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它们共同见证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这些造像亦皆出自明代宫廷,它们的用途在于满足皇宫内外佛堂和皇家喇嘛庙殿堂的供奉所需,而不像那些刻款宫廷造像(刻有“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款)用于赏赐西藏上层僧侣,为朝廷推行的宗教笼络政策服务,所以它们不带刻款,也无需刻款,属于明代宫廷造像的另一种形式。笔者于2008年曾撰写《明代宫廷造像的另一种形式—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收藏的无量寿佛像为例》,以多件实物结合历史文献详细论述了此类宫廷造像存在的理由和用途,可以参考。
明代宫廷造像主要指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宫廷制作的藏式佛像,又称“永宣宫廷造像”或“永宣造像”,由宫廷专设的造像机构制作。宫廷造像融合汉藏两种艺术因素于一体,风格纯熟,造型完美,材质优良,雕工精细,雍容华贵,流光溢彩,具有宗教、历史、艺术和科学多方面价值。它见证了明代汉藏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见证了明代汉藏民族之间深度的文化艺术交流,同时也体现了明代藏式佛像和宫廷艺术的最高成就,体现了明代冶炼和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萨
转轮王坐即轮王坐,也称轮王跏或轮跏,与全跏趺坐、半跏趺坐,为诸佛之三种坐法。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云:“礼,诸佛已全跏半跏或轮王跏,随意而座。”《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关于此坐形状,亦有简单之记载:“先以右手如托颈状,去颈一寸许,以肘安右膝上,次以右仰侧,舒五指垂右膝上,作施乳状。”此种坐法,大抵左足深屈于内,右足直立,左手于左股之后着地,右手之手头或前膊梢边,安于右膝上,因而上半身之重量,稍倾于左方。为此坐者,意义所在,盖为“即发大悲心,拔济利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