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563 何绍基 1864年作 各体书法 手卷

各体书法
拍品信息
LOT号 5563 作品名称 何绍基 1864年作 各体书法 手卷
作者 何绍基 尺寸 26×380cm 创作年代 1864年作
估价 2,000,000-3,500,000 成交价 RMB 2,300,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手卷
出版:《中国书画》,第4-21页,中国书画杂志社,2005年1月总第25期。
题识:涤生节相年大人属书楷法草法行书,写此以应,即呈粲正。时同治甲子季冬月九日。书於朱履巷,道州何绍基。
钤印:何绍基印、子贞、蝯、何绍基印、子贞、道州何氏
杨仁恺题跋:蝯叟晚清书苑大家,其影响之深远,几可与前宋家媲美。此卷何氏为曾国藩之请而作,真行草诸体皆备,具有一定之代表性,亦历史上之佳话也。因缀数语,用志眼福云耳。癸酉季冬和溪仁恺题。钤印:仁恺八十岁以後书画印、和溪仁恺书画印记、杨仁恺鉴定真迹之印
说明:曾国藩上款。
释文:
杨公向少有异志,初为郡铃下威仪,公事之暇,辄读五经。乡邑未之知,诸葛道明见而奇之,尝使为文荐郡公,功曹虞预见而称美,示贺循,循曰:此子开拔有志意,其文甚有奇分。
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不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桂斑之梦汞,又安得与之同年?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令人萎而瘠。余亦未尝与之言,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若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李太白曰: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此之谓也。
老泉平生学,精力萃礼书。几权经史论,词笔乃绪余。或传或不传,有幸不幸欤。譬若汶江源,万象皆包储。坡颖畅其流,汪洋归赴墟。愿告学古人,须识权於舆。蟇颐老翁井,白云蔽坟庐。瓣香此虔跽,古柏森庭除。
东坡先生佩玉而心若槁木,立朝而意在东山,其商略终古,盖流俗不得而言。其於文事补衮则华虫黼黻,医国则雷偏和泰,虎豹之有美,不雕而常自然。至於恢诡谲怪滑稽,於秋兔之颖,尤以酒而能神。故其觞次滴沥,醉余颦申,取诸造物之炉锤,尽用文章之斧斤。寒烟淡墨,权奇轮囷,挟风霜而不栗,听万物之皆春。龙眠有瘾君子见之曰:商宇宙者朝彻於一指,计褚中者心醉於九九,言其不同识也。
板桥书《道情词》,余屡见之,词亦不尽同,盖随手更易耳。一生跌宕牢骚,奇趣横溢,俱流露於词中。字仿山谷,间以兰竹,致尤多别趣。山谷草法源於怀素,素师得法於张长史,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前张后黄皆当让素师独步,即板桥亦未能到此境也。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50以后署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道光十五年乙未(1853年)37岁乡试中举,连捷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38年授翰林院编修。
对于何绍基,他的同乡曾国藩有着这样的评价:“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世,以余观之,此三者余不甚精,不知深浅,究竟何如,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至诸弟)可见曾氏对何绍基的学问知之甚深,对其书法更是钦敬有加。何绍基的书法造诣及对后世的影响、前人曾评说道:“通篆籀各体,遂为光绪以后书派之开创者也。”(向燊语)杨仁恺先生在此卷跋语也说:“蝯叟晚晴书苑大家,其影响之深远,几可与前宋四家媲美。”皆足可证曾言之不虚。
此件作品为纸本,乃何氏应曾国藩之请而作,纵28cm,横393cm,全幅以诗文内容分为6个自然段,字体分别为行楷、小楷、行草,每一段落后均有钤印,计有6种:何绍基印(朱)、子贞(朱)、蝯(朱)、子贞(白)、道州何氏(朱),其中“何绍基印”有大小两种。落款为“同治甲子三年冬月(1864年)”卷末有杨仁恺先生跋10行。书写此卷时何绍基66岁,受曾国藩(时54岁)招请,正客居金陵,是其诗中所言“一年不出游,如负十年债”的那段时间,同时也是何绍基书法风格突出显现的阶段。
这件作品堪称何绍基的经典之作。何绍基50岁以后的行楷作品,大多是寓篆法于楷行当中,绞转逆起,屈铁盘藤,暗藏曲折锋机。正如前人所评“道州行书,有时绝妙,晚年致力篆隶,临摹既多,气味全得,自出凡尘。”(杨钧语)但由于这卷作品是应曾国藩特别之嘱而书,在书写的法度上有所侧重。用笔灵动,提接合宜,点画精到,斩钉截铁,却不失绵厚;如第六行“道”字末笔,以侧起,反捺收势,含蓄有力;又如第12行之“雲”的“雨”字头末笔顿下趯起,状如堕石,字眼方生;结字随类赋形,疏密得当,机趣天成;如第9行之“曹”字,变点为竖,横的长度左探,盖住下面部分,“曰”字缩到极小,字的右侧齐平,左侧呈倒三角形,仍不失重心,于险中求稳;又如第13行“甚”字,上下两部分虽然均等,然则以上密下疏的布白破之,巧妙不可言状;通观章法,除14行“奇分”二字牵连,其余字字独立,以成篇章,却意气贯通,显得字字珠玑,如星列河汉。小楷更是法度森然,有钟鼎之静穆。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一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谥文正。与何绍基有乡谊,又同朝为官。曾国藩作为晚清大儒,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深测微的大学者。对书法的评测角度,自然不会落在“山坳”里,观察的目光必然会投于中华名族文化传承的大基点上,审视其能否入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流。
何谓“经典”?经为道统,典是法则。曾国藩对何绍基书法及人格的推重,绝不是因为乡谊或通僚。他在致诸弟的家书中作了深切的阐述:“何子贞与余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者,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平生得力,尽于此矣。”(《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至诸弟)这一段言辞既论书道,亦讲为学之道,乃至作人之大道。君子立身处世,行为必要合于礼仪法则——伦理道德——乾坤大道。而书法亦必合道而后方可称为经典。何绍基在《跋崇雨令藏智永干文旧拓本》中曾说:“先文安工藏宋拓本,临仿有年,每以‘横平竖直’四字训儿等。余 书泛滥六朝,仰承庭诰,惟以此四字为律令。”何绍基的书法内涵虽非横平竖直四字所能限,然而横平竖直所奠定的书法思想与儒家道统的合契确定了其书法的经典性方向。
何绍基书法风格的形成,基于渊博的学识、眼界与胸襟,基于对“道”的把握,始终游刃于传统经典碑版名迹之中。何绍基的书法早年楷书取法颜真卿,更得力于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黑女墓志》;行书取神髓于李邕《麓山寺碑》,50岁以后专工隶书,并运用回腕笔法,书法风格在传统经典中孕育成熟,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代宗匠,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如近现代齐白石、沈延毅等书画家皆受其大益。
经典造就风格,风格表现经典,确切地讲:孕生于经典中的何绍基书法艺术,已经不容置疑地并入了书法艺术的经典行列,成为传承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链节,会永远启教后人。在欣赏何绍基手卷书法的过程中,不仅要体会其“黑白”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应该提高对文化遗产欣赏与借鉴的审美认知度,从而才能感受到经典对风格形成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