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635 清乾隆 周芷岩制竹刻诗文笔筒

周芷岩制竹刻诗文笔筒
拍品信息
LOT号 7635 作品名称 清乾隆 周芷岩制竹刻诗文笔筒
作者 -- 尺寸 高14.8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1,200,000-2,2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此笔筒为竹制,呈圆筒形,底端竹节状微凸,色红润,包浆厚重。笔筒题刻隶书庐山诗文,其乃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与元微之书》:“仆季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木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立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忘老。”尾落“乾隆戊午孟秋制于桐华山馆”及“芷岩道人”款。此笔筒以诗文为饰,借古达今,古朴拙雅。按戊午年应为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应是周氏壮年之作。
周芷岩,为周灏号,字晋瞻,号雪樵,又作芷款,尧峰山人、芷道人、芷叟、樵叟,因他有一副美须,风度潇洒,又自号“髯痴”。为嘉定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出生,卒于乾隆三十八年(17773)。周芷岩是嘉定派与吴之璠齐名的竹刻家。他在朱氏画法刻竹的基础上,更出新意,一变前法,通常以浅浮雕及平刻为主,不借画稿,以刀代笔直接在竹筒或竹片上刻山水、树石、丛竹,创造出凹凸皴法。这种技法即后世所称的“平地花纹刻法”,后来仿刻者极少。他采用的阴刻法,功力很深,所刻纹饰、轮廓、皴擦大多是以刀剜出。无论竹根、竹节,还是雕刻中的宽窄深浅、长短斜正、勾勒烘染等都是“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其中画笔不能到之处,他都能以寸刀写之。因此他刻的山水树石、茂林丛竹,刀法变化多端,有的是平刀致如,有的是薄刀轻披,凹凸抑扬,纤细曲折。特别是他在竹壁上刻出的竹石图,自然流畅,极富笔情墨趣。山石的轮廓基本上是一刀剜出,竹枝苍劲雄浑,竹叶有如屈铁,所表现的各个时节的竹风,无不生动有致。他这种以南宗画法直接刻竹的途径,在当时竹刻界首屈一指。《竹人录》中以汉唐诗派比喻清代竹刻,又把周芷岩比作盛唐的杜甫,认为他是清代竹刻开创新法的第一人。
本件竹雕笔筒无论从布局能力,雕刻技巧,还是文化内涵都是一件无可挑剔的竹刻杰作,为周芷岩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极富文人气质。
备注:日本藏家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