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481 吴冠中 1989年作 虬松 镜心

虬松
拍品信息
LOT号 2481 作品名称 吴冠中 1989年作 虬松 镜心
作者 吴冠中 尺寸 68×137cm 创作年代 1989年作
估价 6,000,000-7,0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题识:吴冠中。一九八九年。
钤印:荼、吴冠中印、冠中写生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画坛,如何革新中国画以适应崭新的时代精神和需要,成为了每一位富有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艺术家都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为此,大批画家远赴欧洲留学,希望从历史悠久、璀璨辉煌的西方艺术宝库中汲取有益之精华,进而以之作为新鲜血液,注入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的剧烈动荡而日趋混乱、停滞的中国画坛,力求为中国画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在此类艺术家中,徐悲鸿和林风眠可谓杰出代表,两人分别提出了“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介绍西洋美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等重要艺术理论。然而,由于时代与自身的局限,这些艺术家主要受到西方早期现代主义的影响,无不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西画之技法、形式为作为中国绘画的补充,并未深度参与某一特定思潮的发展演进。由是之故,我们不仅要问:在中西融合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是否能有后来者为前贤继伟业,使东西方艺术之理念精神与视觉传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乳交融以致无分彼此,进而将其所代表的特定风格推向极致?这答案就是——吴冠中。
作为林风眠的得意弟子,吴冠中于1946年赴法国留学,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进修油画,同时还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研习西方美术史,因此他对当时重要的艺术思潮都进行系统的了解与学习。其时,恰逢西方现代主义绘画风起云涌并迈向纵深发展的特殊时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也随之不断更新、深化;英国重要的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率先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说,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 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而西方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倡导者,美国批评家、美术史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亦在其重要论文《现代主义绘画》中,明确要求绘画应当回归其自身,回到绘画媒介本身的物理、视觉属性,回到点线面的基本构成,回到二维平面空间,强调艺术的自律与自治。以上观念都深刻的触及了现代主义美学的核心——一种建立在形式之上的,对于艺术、审美之纯粹性和精神性的追求,而这便是吴冠中形成“为艺术而艺术”之观念的理论根源。不仅如此,欧洲与美国先后涌现出马克思•恩思特(Max Ernst),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等一大批杰出的抽象艺术家,前者的创作实践为吴冠中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视觉资源与借鉴对象。可以说,留学法国的经历与收获对吴冠中之后长达六十年的艺术历程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1950年回国之后,吴冠中便以留法所学为基础,踏上了“中国画现代化”的漫漫征途。然而无论时局变换,饱受非议还是艺术潮流更迭变迁,吴冠中始终坚持以“形式”之精绝和情感之寄托追求纯粹审美之极致。此幅《虬松》作于1989年,时值艺术家70岁之际。此时的吴冠中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砥砺,无论在绘画的技法运用、画面掌控、情感表现还是精神传达上均已臻化境,达到了个人创作的最高峰。此一时期的作品,洗尽铅华,尽得中西现代绘画之神髓。此作从笔墨语言及技法铺陈上看,尤受以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之影响。作画过程中,画家通过主观情绪的释放,在一种饱满、放纵的心理状态下,于画面中自由挥洒。丰富的色彩和情感以滴溅、泼洒的方式有力地注入画面,在奔流回转中相互碰撞、融合,最终谱写出一曲蓬勃、灿烂的色彩交响。从物象之塑造以及画面布局经营上看,艺术家则又深得中国绘画传统之要诀,直取草书恣意狂放之势,线条奔走流宕,穿插扭结。画家先以黑色线条为“骨”构成物象之根基,再以灰蓝色线条、色斑为“肉”附着于其上,以之暗示对象所生长的荒寒、凛冽之境,传神地再现了虬松盘根错节,苍劲奇崛的自然结构特征及其愈老弥坚的铮铮风骨。尽管画面中线条走势及相互关系复杂多变,然而画家仍然注意通过一种平面构成的方式对画面结构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从而获得了作品内在结构的稳定性和动静有节的韵律感。
纵观全幅,行笔用墨痛快淋漓,画面虚实疏密、轻重缓急得当,气脉贯通,张弛有度,于色、墨、点、线、情五者的交融碰撞中,一股源自物象之内,不可竭止的生命力量似乎即将冲破画面与视野之维喷薄而出,极富视觉冲击与感染力,完美地诠释了吴冠中“形式即美”的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