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9734 南朝梁刘勰撰、明杨慎、曹学佺等批点 刘子文心雕龙二卷

南朝梁刘勰撰、明杨慎、曹学佺等批点 刘子文心雕龙二卷
拍品信息
LOT号 9734 作品名称 南朝梁刘勰撰、明杨慎、曹学佺等批点 刘子文心雕龙二卷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
估价 400,000-420,000 成交价 RMB 517,500
材质 形制


明闵绳初刻五色套印本
4册 白棉纸本
提要:《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刘勰撰。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为我国文学评论开山之作。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及佛、道。叙述文学创作活动之时,抛弃了经学家的抽象说教,表现朴素唯物主义的文学观。本书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于独创性。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书朱、墨、蓝、黄、褐五色套印,上下二篇,每篇分上下二卷。九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单边,字口锐利,刊刻清晰,初印,旧装未衬纸,保存书品佳,有朱笔圈点。五色套印,确为少见,且品相如新,当为藏家所重。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诗文评类著录。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著录。
《明代闵凌刻套印本图录》著录。
21.1×15.2cm
说说广韵楼藏明万历闵绳初刻
五色套印本《刘子文心雕龙》及其它
赵前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专著。作者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至二年(501-502)间。通行本多为十卷,五十篇(原分上、下部,各二十五篇),全书共三万七千多字。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对隋书共三万七千多字,《南史》皆有传。据《梁书》卷五十•唐以降各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于作者刘勰,《梁书》、《南史》皆有传。据《梁书》列传第四十四文学下记载: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从上文可知,刘勰的《文心雕龙》得到当时的名家沈约的首肯,并“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刘勰的文集早已失传,目前所知,流传于世只有《灭惑论》等两篇佛教方面的文章。
关于《文心雕龙》,刘勰在书序中有非常详尽的说明,表明自己著书的缘起、内容旨趣及写作态度等。“其序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夫,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纟辱成体,岂取驺奭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甚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予齿在逾立,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蒨《文论》,陆机《文赋》,仲洽《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割情析表,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赞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夫铨叙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虽复轻采毛发,深极骨髓,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胜数矣。及其品评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案辔文雅之场,而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但言不尽意,圣人所难,识在瓶管,何能矩矱。茫茫往代,既洗予闻;眇眇来世,傥尘彼观。”
广韵楼藏《刘子文心雕龙》为二卷本,是明万历闵绳初刻五色套印本,梁刘勰撰,明杨慎、曹学佺等批点;注二卷,明梅庆生撰。该书半叶九行十九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无直格,眉上镌评。卷首有万历壬子(1612)春仲曹学佺撰《文心雕龙序》;次《杨升庵先生与张禺山书》;次闵绳初撰《刻杨升庵先生批点文心雕龙引》;次《凡例》;次《刘舍人本传》;次《文心雕龙校雠姓氏》。次正文部分:卷上之上为“原道第一至哀悼第十三”,卷上之下为“杂文第十四至书记第二十五”;卷下之上为“神思第二十六至事类第三十八”,卷下之下为“练字第三十九至序志五十”;次《刘子文心雕龙注》二卷:卷上之上为“原道第一至哀悼第十三”,卷上之下为“杂文第十四至书记第二十五”;卷下之上为“神思第二十六至事类第三十八”,卷下之下为“练字第三十九至程器第四十九”。
关于为何用五色套印《刘子文心雕龙》,凌云在《凡例》中是这样说明的:“杨用修批点元用五色,刻本一以墨别,则阅之易溷,宁能味其旨趣?今复存五色,非曰炫华,实有益于观者。五色今红、绿、青依旧,独黄者太多,易以紫;白者乏采,易以古色,改之,特便观览耳。若用修下笔,每色各有意,幸味原旨可也。”不难看出,闵绳初采用五色套印这种印刷方式,是为了使阅读者一目了然,便于使用。
明末,浙江吴兴等地出现了一些朱墨二色或多色套印的书籍,用朱色或多色区别书中的不同内容。这种带有批点的书籍广为流传,为当时初学课业的书生及一般读者提供了很多便利。
吴兴最早从事套版印刷的是闵齐伋。闵齐伋(1575-1656),字及五,号遇五,晚年自号“三山伋客”。诸生出身,志趣博雅,耽于著述,有《六书通》一书传世。闵齐伋有感于当时单调的墨印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乃决心致力于新的印刷方法。万历四十四年(1616),他与其家兄闵齐华合作,一起刻印出了吴兴的第一部朱墨套印本《春秋左传》十五卷。他在该书《凡例》中道出了套印本的三个特点:其一,套印本以多色取代以前的一色,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其二,套印本印一叶而需数版,耗资为墨本之倍;其三,许多套印本是为青年学子进一步学习而备的。
闵齐伋在刻出《春秋左传》的第二年,即万历四十五年(1617),又刻印了朱墨黛三色套印的《孟子》,此书是三色套印的最早刻本。在此之后的十多年,他先后又刻印了《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三经评注》、《楚辞》等十多种套印本书籍,对于套版印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吴兴,从事套版印刷事业的另一著名人物是凌蒙初。但时间上,他比闵齐伋要晚一些。凌蒙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或“即空居士”。凌迪知之子,崇祯甲戌以副贡授上海丞署海防事。清盐场积弊,擢判徐州。死于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凌蒙初套版印书内容,与闵齐伋有所不同。闵齐伋的偏重于经史,凌蒙初则更注意子集。又由于他笃信佛教,所以也刻印了一些佛经,更加丰富了套印书的内容。凌蒙初从事套版印刷虽较闵齐伋略晚,但刻书数量却超过了闵齐伋,所以凌蒙初也是套版印刷史上的重要人物。
闵氏、凌氏都是吴兴望族,历代吴兴显宦名流,多出此二家。当时二家中风流博雅之士更是济济一堂。闵齐伋、凌蒙初套印书一出,族中同人争相仿效,齐驱并驾,套版印刷一时在二族中蔚为风气。从万历四十四年闵齐伋刻《春秋左传》起,到崇祯末年,闵、凌二家共刻印了一百多种套印书籍,“闵刻”、“凌刻”遂以其独特的套版印刷而名扬四海。
明末甲申年间的兵连祸结,给吴兴的经济文化以沉重的打击,从此,吴兴的套版印刷一蹶不振,悄然无息了。但闵、凌的套版印刷在中国印刷史上永远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为套印本,必然有与墨本所不同的特征。闵、凌套印本的特征有三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它们都有批点评注;其次,闵、凌套印本有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此外其版式、行款、字体也各有特点。北京大学版本学家姚伯岳先生曾撰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其观点简述如下:
(一)批点评注的分析
早期的闵、凌套印本,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一书墨文朱批的原貌,因而只是将原书批语评点照录上版。稍后,又出现了所谓“集评”,即刻书者将各家关于一书的评点批注汇辑在一起,套印的评家竟多至二三十人。凌蒙初所刻的《选诗》,就是这种“集评”本。“集评”本集中了各家意见,有助于读者分析、比较,也为后来的研究保存了较多的史料,有其一定的价值。但也难免珠目杂陈、泥沙俱下,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套印本的质量。
(二)各色套印的涵义
1、反映原书面貌,按底本所用不同颜色分色套印。
2、评者只一人,朱黛以分其前后。
3、以颜色区辨评家。
4、汇辑各评本,以主要评家为一色,其它各评家评语为一色。
当然也有一些评本不能分清其使用颜色的涵义。
(三)版式、行款、字体的特点及其变化
闵、凌刻本版面特征大致相同,都是单边,中间无行线。早期的刻本,如闵刻中的《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绘孟》、《楚辞》等,凌刻中的《东坡书传》、《管子》等书都是半叶9行19字。稍后,半叶8行18字的日渐增多,几乎成为闵、凌套印书的一个特点。闵、凌套印书中半叶9行18字,8行19字,8行17字的也间或有之,但极少见。
闵、凌套印本受万历以后风气影响,正文一律用仿宋印刷体,规格工整。评语、旁注用手写体,版面疏朗、悦目。
套印术的发明与推广,是印刷术的巨大进步,可与雕版和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相提并论。虽然套印术并非闵齐伋所创,但套版印刷是在闵、凌两家的共同努力下才得到迅速发展的事实,无可置辩地说明了“闵刻”和“凌刻”在套版印刷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闵、凌套印本,历来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从传统的版本学角度来看,闵、凌刻本有许多不足。因为闵、凌套印本,有相当一部分是为青年学子学习课业准备的,因此比较浅显,不是版本学家所要求的“诂经”之作;另外,校雠不精,错讹较多,也是闵、凌套印本得不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走出传统版本学的狭隘天地,我们就会发现闵、凌套印本有着其独特的重要价值。它们反映了十七世纪初我国卓越的印刷水平,在当时以崭新的书籍形式、丰富的内容,帮助了人们的学习,提高了人们的修养,娱乐了人们的身心,在历史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版本价值也愈益显著。
清末民国时期一些藏书家也好收藏“闵刻”、“凌刻”的套印本,但多是因其纸白和墨色灿然把玩于手掌之间。对其真正价值并没有予以高度重视。而当时武进人涉园居士陶湘对此很不以为然,曾明确提出:“夫闵版诸书,今之藏家尚未以善本视之。然自明末上溯至宋末约四百年,至元末约三百年,彼时购求宋元版书价,以汲古阁毛氏卖书议值证之,犹不为昂。固由银贵,亦传本尚多耳。自今日上溯至明万历之末,如闵版书相距亦三百年,而其值比之当时购宋元板书高至数十倍,且不能得其全。……乌能以其非宋元板又非嘉靖前刻,而遂不重视之耶?”
闵、凌所刻套印书的数量虽然不少,但是数百年来屡有散佚或损毁。今天被保存下来的,分藏在各大图书馆如辽宁省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国外一些图书馆。民间也有少量的收藏。可惜没有一家图书馆或个人收藏有全部闵、凌所刻的套印本。
广韵楼主人好闵、凌刻套印本,除藏有明万历闵绳初刻五色套印本《刘子文心雕龙》外,尚藏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闵齐伋刻朱墨套印本《春秋左传》、明万历间闵齐伋三色套印本《孟子》、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闵振业、闵振声刻三色套印本《古诗归》、明万历四十七年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国语》、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闵于忱松筠馆刻朱墨套印本《孙子参同》、明万历闵斋伋刻三经评注三色套印本《考工记》、明万历闵氏刻朱墨套印本《东坡先生志林》、明泰昌元年(1620)闵氏刻朱墨套印本《史记抄》、明天启元年(1621)闵元衢刻朱墨套印本《文致》、明闵齐伋刻朱墨套印本《易传》、明闵暎璧刻朱墨套印本《草堂诗余》、明闵氏刻朱墨套印本《欧阳文忠公五代史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凌启康刻朱墨蓝三色套印本《苏长公合作》、明万历凌氏刻朱墨套印本《离骚》、明凌蒙初刻朱墨套印《盛唐四名家集》本《李长吉歌诗》、明凌杜若刻朱墨套印本《周礼》、明刻朱墨套印本《韩文公文抄》、明刻朱墨套印本《欧阳文忠公文钞》、明刻四色套印本《南华经》等,堪称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其中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闵于忱松筠馆刻朱墨套印本《孙子参同》、凌杜若刻朱墨套印本《周礼》多为国内公藏所有,民间流传较少。
今天再看到这些三百多年前刻印的美妙绚丽的书籍时,我们不仅为伟大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而骄傲,我们还有责任保护和利用好它们,使之发扬光大,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