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9279 唐徐坚等撰 初学记三十卷

唐徐坚等撰 初学记三十卷
拍品信息
LOT号 9279 作品名称 唐徐坚等撰 初学记三十卷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
估价 800,000-85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明嘉靖十年(1531)杨鑨九洲书屋重刊本
1函10厚册 白棉纸本
提要:书九行十八字,小字双行二十四字。白口单鱼尾,书口下有刻工姓名。字口锐利,初刊印。正文卷一下刻“晋陵杨鑨重刊”。品相佳。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类书类著录。
《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著录。
明嘉靖间杨金龙九洲书屋刻本《初学记》小识
宋平生
初学记三十卷 (唐)徐坚等奉敕撰,明嘉靖间杨鑨九洲书屋刻本。
每半叶九行十八字,小字双行二十四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版心下镌刻工何凤等,版心上镌“九洲书屋”,正文卷一首叶第三行下镌“晋陵杨鑨重刊”。
《初学记》是唐代官修的一部著名的类书。开元年间,唐玄宗为便于皇子习作诗文时引用典故和检索佳句,乃谓集贤院知院事张说曰:“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之类,部帙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刘肃《大唐新语》卷九)于是,张说与徐坚、韦述等人便奉敕编成了这部工具书。由于张说贵为宰相,政事繁忙,不能亲躬其事,具体工作乃由官职较低的徐坚等人去做,所以此书撰者署为“光禄大夫行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等奉敕撰”。其实,张说做为集贤院的第一把手,又是玄宗钦点的主其事者,在由院内学士编纂的《初学记》中署上主编的名分,恐怕也不算过分。与那些不出工,不出力,仅凭有权有势就到处自封主编的人相比,张说无疑应算是正直公正之人了。
徐坚,字符固,浙江湖州人。徐齐聃之子。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幼有敏性,沛王闻其名,召见,授纸为赋,异之。举秀才及第,为万年主簿。圣历中为东都留守判官,专主表奏,王方庆称为掌纶诰之选。杨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与徐彦伯、刘知几、张说同修《三教珠英》,构意撰录,具为条流。书成,迁司封员外郎。中宗时,为给事中。后出为绛州刺史,又入为秘书监。睿宗朝,自刑部侍郎拜散骑常侍。开元中,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以坚为学士,副张说知院事。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又讨集前代文词故实,为《初学记》。长姑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坚与父齐聃并有文藻,议者方之汉世班氏。著有文集三十卷,今存诗九首。
《初学记》凡三十卷,分为二十三部:天、岁时、地、州郡、帝王、中宫、储宫、帝戚、职官、礼、乐、人、政理、文、武、道释、居处、器物、宝器(花草附)、果木、兽、鸟、鳞介。每一部之下再细分若干小类,例如“人部”之下分列十三个小类,全书共有三百十三个小类。其体例先为“叙事”,次为“事对”,最后是“诗文”,与一般类书略有不同。其中“叙事”汇集各种资料说明子目标题,提供有关的知识;“事对”列出对偶式的典故,下注出处,供作诗为文时采择;“诗文”精选关于本题的诗文佳作,供作楷模和借鉴。全书约六十万字,简明实用,检索方便。《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评价此书:“其所采摭皆隋以前古书,而去取谨严,多可应用。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下远矣。”
但是,时过境迁,风气嬗替,如今人们早已不写骈体文和近体诗,也不需要去搜罗古雅的对偶来修饰自己的诗赋了,《初学记》原来的作用也因此随之消失。那么,《初学记》现在是否就没有价值了呢?
黄永年先生认为,对唐史研究者来说,此书至少有下列三方面的价值:
(1)“叙事”部分谈到的唐代制度,有时可补两《唐书》志记载的疏略,如“职官”部所记高宗武后时职官名称、机构的变动,有些就较《职官志》为详。
(2)“诗文”部分有不少唐人作品,主要是初唐君臣的唱和诗和一些诏册制敕,唱和诗虽语多空泛,也不无史料可取,诏册制敕中不少是任职、封号的文书,可以考知某人履历。
(3)从“岁时”、“ 居处”、“ 器物”、"“服馔”、“ 果木”等部的类目和内容中,可以约略考见唐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名物种类。”
顾农先生也认为,这部书现在仍然有用,至少有下列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可以借此了解唐人的知识世界,看他们都知道和关心些什么东西,单看目录就会知道,那时人们关注的重点乃是天文地理、礼乐宗教、政府机构、动物植物,而不大关心什么理论和科技。
其次,如果想查找某一方面的有关材料,可以利用这本书。例如其中的岁时部,涉及许多节日和民俗,了解一下古人怎么过节,那是很好玩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先唐时人已很重视,当时流行的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祭屈原,现在也都在继续进行,很可见传统的魅力和民俗的生命力。
第三,可以利用这本书研究古代文学。这里选录了很多文学作品,以唐以前的为主,也有一点初唐时代的。虽然基本是节选,但颇有不见于他书者,足供拾遗补缺;又有他处虽有而文字不尽相同者,则可以用为校勘之资。
这样看来,《初学记》一书当年虽然是为初学的青少年如玄宗皇帝的儿子们用来学习和挦撦典故的初级读物,而时至今日,却已经变成专业工作者研究室里案头应备之书了。
《初学记》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余十三郎宅刻本,应属最善最足的版本。中国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安国桂坡馆刻本。安国刻本所依据的底本原缺卷七、十、二十一至二十五及三十下半,安氏补足后刊刻行世,以后多种明刻本均据此本重刻。此明嘉靖间杨鑨九洲书屋刻本,亦据安国桂坡馆刻本翻刻者。虽然未署刊印时间,但从字体风格与纸张判断,应为嘉靖间所为。杨鑨生平不详,仅知其为晋陵人。晋陵,古县名,今属江苏常州市。此本字体隽美,刀法遒劲,白棉纸精印,开卷爽然悦目,洵称佳刻。且传世无多,弥足珍贵。
21×16.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