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737 清嘉庆 黄地洋彩缠枝花卉暗八仙象耳盖罐 (一对)

黄地洋彩缠枝花卉暗八仙象耳盖罐
拍品信息
LOT号 5737 作品名称 清嘉庆 黄地洋彩缠枝花卉暗八仙象耳盖罐 (一对)
作者 -- 尺寸 高28cm 创作年代 清嘉庆
估价 8,000,000-12,000,000 成交价 RMB 13,225,000
材质 形制

“大清嘉庆年制”款
清嘉庆年间生产的瓷器,其制瓷工艺完全继承了乾隆朝的风格,除创作意识形态没有变化外,原料配制、制坯手段、画瓷用彩都遵循旧习,各方面的技巧都十分熟练,皇宫使用的黄釉或黄釉绿彩的生活用瓷等,从造型到釉彩,不看铭款很难与乾隆器区分开。在各式瓷器中,五彩、斗彩、粉彩均追求色调浓厚,画面很满,图样花纹繁缛堆砌,营造一种富丽堂皇的装饰色彩。
此对盖罐形制相同,均为圆形唇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渐收,圈足外撇;罐盖隆起,盖顶置宝珠形钮,描金花卉纹,肩部饰一对象首铺耳,器型古雅,端庄俊美,十分周正。整器口沿外饰卷草纹,颈绘如意云头一周,器身外壁及盖面均以柠檬黄釉为地,黄釉娇嫩欲滴,色彩晶莹。其上以胭粉、宝蓝、矾红、脂红绘缠枝西番莲花、枝,色彩鲜艳,花繁叶茂,色彩粉润艳丽,构图疏落有致。其间又绘葫芦、宝剑、花笛、渔鼓等寓意“暗八仙”的道教纹饰散布其中,纹饰布局匀称工整,精工细巧。肩部用仿石釉饰双象首铺耳,并描金为饰,罐身所有边沿部分均以描金点缀;罐身内壁及器底则施松石绿釉,并于底心矾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整器做工工艺一丝不苟,绘画精细,色彩精细,色彩亮丽。雍荣华贵,气度不凡,带有浓重的乾隆风格,实为嘉庆早期的官窑制品,现已不多见,弥足珍贵,值得珍藏。
嘉庆瓷器多沿袭乾隆时期的旧制,此器其造型、施彩、纹饰等仍有乾隆器的遗风,造型秀美,纹饰繁密,纯净莹润的绿釉色地与色彩华美的粉彩花纹相配,为嘉庆粉彩器的上乘之作。据乾隆内务府档案记载,皇帝曾旨唐英“……外面俱烧五彩各彩地杖,花样各按时令吉祥花样……”在清宫中的档案里也称为黄地五彩,外壁以黄地五彩绘绽纹的花卉等为主题,均匀环称一周布满全器,运用渲染手法令花卉与花叶更妍丽,为嘉庆时期黄地粉彩中精品,具有浓厚的宫庭色彩,为宫廷御用陈设之器。传世带盖保存完整,甚为珍贵。
在西番莲纹与“卍”字纹之间,所绘的暗八仙纹,属于典型道教图像系统。八仙是指八位传说中的道教神仙,即汉钟离、吕洞宾、李铁拐、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习称八仙纹或八仙图。这种题材盛行于明代中期、尤以嘉靖、万历两朝为甚,清代沿袭该习俗,在工艺品上亦多以此纹为装饰。因帝王和上层社会倡行道教,所以八仙纹流行于宫廷与民间,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图样。直至清康熙朝八仙纹亦很盛行,并开始流行暗八仙纹,即由八仙纹派生而来,以道教中八仙各自的持物代表各位神仙,而不出现人物。暗八仙以扇子代表汉钟离、以宝剑代表吕洞宾、以葫芦和拐杖代表李铁拐、以阴阳板代表曹国舅、以花篮代表蓝采和、以渔鼓(或道情筒和拂尘)代表张果老、以笛子代表韩湘子、以荷花或笊篱代表何仙姑。暗八仙的纹样装饰从清康熙朝始盛,并流行于整个清代。并为了区别“佛八宝”, 又称“道家八宝”。寓意吉祥之外,暗含道家的灵术异法。清朝官窑中不少器物借用八仙各自的法宝绘制纹饰。此器的器形在传世品中未有所见,甚为珍罕。
这种道释相融的图像变现方式,一方面体现了道教在明末的衰落势头及清代朝野的重佛抑道趋势。清代满州贵族兴起于关外,入关之前已信奉藏传佛教,入关后重视利用儒学治国,对道教虽仍予以保护,但远不及明朝那样尊崇。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及皇帝本人对道家思想和道教方术兴趣浓厚,依明朝旧例封赠正一真人,令其掌管天下道教。乾嘉两朝则宫廷与道教的关系渐趋冷淡。另一方面则体现出清代中国社会儒、道、释三教合流的大趋势。大清天子成为各个宗教和民族的共同领袖,不同宗教图像的美好庇佑之意均为帝王所融汇协和。
此对黄地洋彩大罐系英国前参谋总长沃尔特费恩先生旧藏,且于1884年和1912年两次转手。沃尔特费恩先生出身于收藏世家。其家庭内部藏品丰富,尤其在费恩一生的军事生涯中,他曾在驻扎亚洲的英国军队中长期服役,交际广泛,尤其与他所到国家中的社会高层交往密切,因此艺术品收藏的质量与数量均颇为可观。与同时代的其它英国军人相比,费恩先生明显的更加偏爱东方艺术,并且对东方艺术品有着不低的品味。这对黄地洋彩大罐艺术成就极高,很好的体现了19世纪西方上层社会对于东方艺术品的热爱与审美偏好。
备注:1.英国陆军参谋总长Walter Fane(1828-1885) 旧藏;
2.伦敦苏富比,2002.11.13,Lot155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