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731 民国 沈悫刻林思进田黄圆雕山水自用印

沈悫刻林思进田黄圆雕山水自用印
拍品信息
LOT号 5731 作品名称 民国 沈悫刻林思进田黄圆雕山水自用印
作者 -- 尺寸 2×2×5.9cm 创作年代 民国
估价 400,000-600,000 成交价 RMB 632,500
材质 形制


印文:清寂堂
边款:山公属,渻厂刻。
本印为田黄材质,重55克,色泽素雅沉稳、肌理清晰、筋格易辩,顶部依据石形圆雕自然山石纹钮,刀法简介率意、拙古朴茂 ,线条轻盈婉约。从其印文清寂堂可知,此印乃一代耆儒林山腴先生之故物,且为民国时蜀中印坛第一高手沈悫所作。成都爵版街13号是林山腴的居所,他自号“霜柑阁”,晚岁心境愈加淡泊,又号“清寂堂”,“寂坐朗余心,旷然接佳友”。当时的四川有两位古典诗人全国知名,一位是荣县大书家赵熙,另一位即是林山腴,两人并称“林赵”。赵熙蛰居荣县故里,地处较偏,因而,游历四川的文人墨客到成都莫不前往清寂堂拜谒林先生。1944年,享誉四海的陈寅恪先生也到清寂堂面谒林山腴。相传陈先生以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尊尚行磕头大礼。同年11月19日上午近11点钟,一辆人力车停在清寂堂前,一位长袍马褂、带眼镜的学者入室谒见,此人便是创办《学衡》杂志的吴宓先生。翻开《吴宓日记》,吴先生眼中的林山腴有此形貌:“林先生年七十一,而精神健强,言动敏捷,衣服华贵,心思细密。”林山腴如此为世人所推崇,多赖其杰出的诗歌创作。陈寅恪的父亲,大诗人陈三立曾评价道:“才思格律,入古甚深。五古几欲追二谢,七言直攀高、岑,洵杰出之作者。目前所知蜀中诗,似与香宋异曲同工也。”
林山腴(1873-1953)名思进,字山腴,别号清寂翁,四川华阳人。父亲毓麟,无心功名,却卓然诗人风范,曾著《澹秋集》。当时文人评价其诗有王维、孟浩然风骨。他关心民间疾苦,所吟咏的哀流民诗:“累数百言,词旨悲壮。”林山腴自幼聪敏,未及弱冠,已能将心中块垒发抒于诗篇,深得当时成都著名文人廖季平、严岳莲等人赞赏。从庭训之教,得高人指点,幼小的山腴徜徉于儒家文化的渊深洪波之中,这为他的一生行踪出迹定下了基调。宣统五年(1903年),已经三十岁的林山腴在四川乡试中考取举人。四年之后,游历日本归国的他在北京经过朝考,被授予一个并无职权的闲职,掌管文墨的内阁中书。时值风云激荡、神州鼎沸,林山腴以侍母之名,收拾行囊打道归蜀,从此绝意仕出,埋头典籍,教书育人。成都少了一位清季官员,多了一位渊雅的古典诗人与学者。1953年8月1日,一代耆儒林山腴魂归道山。时值旧俗端午节之后七日,成都爵版街吊丧之人络绎不绝,素服众人之中,有二位女孝哀号至戚,闻者皆知,二女一为林先生的接脚之女,一为遣嫁之婢,街坊无不道:林先生待人厚道呢。又有一大群老者赫然在列,都是四川省文史馆的五老七贤,林先生去世之前曾任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
沈悫,字渻庵,号会稽山民,民国蜀中印坛有名者,乃浙人流寓川中。有《渻庵印存》。民国蜀中印坛,大小二沈最有名,二沈皆浙人流寓川中者。大沈名中择,字靖卿,号蛰庵,林山腴先生有句赞靖卿篆刻“钱塘阿靖力更工,佳处直到稽山农。曼农山人起惊叹,小技未可轻雕虫。”小沈名悫,字渻庵,号会稽山民,巴县向仙乔先生有赠渻庵长歌云:“沈郎使刀如使笔,切玉有如刀画沙。形神隐显谢拘束,藏锋运腕随欹斜。飞冲涩留见神力,金石刻画追作家。白文苍秀朱文奇,刀头展翅笔飞花。尺书大幅归方寸,拒风走马奔龙蛇。六朝而降始盘曲,后来印品纷如麻。平生不读印人传,偶校铁笔相矜夸。蛰庵壶隐推老宿,回环作篆无锯牙。成都李昶有石癖,日与金石为摩挲。爱君刀法出古意,攻坚琢白晖丹砂。前身合是沈房仲,搜奇造隽吟璁华。怀才从军掌书记,归来井底庐如蜗。印书作枕铁钩热,一灯红穗扪窗纱。紫江李大遗双珏,劝君篆刻烦三加。为诗赠君君无挪,醉倒作字如涂鸦。”又题《渻庵印存》,盛赞其“工刻玉,沉着苍古,欲逼汉铜,其工妙之制,神气乃在刀笔之外。”迭经离乱,大沈印作已缈不可求,而《渻庵印存》尚在,因取小沈入录。今论渻庵篆刻,不堕浙派宗风,虽不能比肩大贤,摹古功夫亦不在武如谷、朱醉竹之亚,其所以湮没不传者,在其僻处西蜀一隅,难为世知,因知造物弄人,固不可以力争也。
重5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