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074 陆俨少 1955年作 毛主席的指示到达了田头 立轴

毛主席的指示到达了田头
拍品信息
LOT号 4074 作品名称 陆俨少 1955年作 毛主席的指示到达了田头 立轴
作者 陆俨少 尺寸 46×68cm 创作年代 1955年作
估价 4,500,000-5,5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著录:《陆俨少人物画》,第178-179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6月。
题识:毛主席的指示到达了田头。一九五五年十一月,陆俨少写。
诗堂:游艺梦痕。此予旧作,三十余年重见,因题时丁卯冬,陆俨少。钤印:旧家上柏山中、陆俨少、宛若
钤印:陆俨少
展览:“现当代中国水墨回望三十年(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
20世纪50年代,陆俨少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画,如《毛主席的指示到达了田头》、《代耕小组》、《读报》、《教妈妈识字》等,此类作品均以描绘新生活为主,洋溢着对新时代的礼赞。
关于将人物画从文人题材向现实主义题材转型的缘起,画家后来在《陆俨少自叙》中言:1949年,“我首次读到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接触到一些革命的道理”,“解放以后国画要为人民服务,当时的形势,只有画人物,可以发挥所长,于是我改学人物,学习作现代人物,在此期间,我也画年画,以国画形式出版了一张《读报》的年画,同时也参加上海的新国画研究会,创作一些新国画。”
此幅作于1955年,正是画家全心投入新人物画创作的黄金时期,虽然是政治题材的作品,陆俨少依然在画中展示了其精湛的笔墨技巧和精确的造型功力。画面取横方构图,描写一群摘棉花的农民在田头读报,并相互传达毛主席的指示。人物以传统的勾勒填色之法画出,装束颇具时代特色,动作带有一种戏剧性。笔线清劲爽利,色彩淡雅,尚可见文人画笔意,格调亦与当时一般的政治宣传画不同。可见陆俨少虽受到时代制约,亦在诸多拘束之中追寻个人风格。
陆俨少
(1909-1993),名砥,字宛若,幼时小名骥,字俨少,后以字行,上海嘉定县人。13岁偶得石印本《芥子园画谱》,开始临摹学画。14岁高小毕业,赴上海入澄衷中学读书。1926年入无锡美专习国画,后师从清翰林王同愈学诗文,再通过王的介绍投入冯超然门下学画。抗战期间曾于成都等地举办画展。战争结束后返回嘉定,后居上海,以卖画为生。建国后曾于私营书局任绘图员。1957年入上海画院任画师,不久被划为“右派”。1962年应潘天寿之邀开始在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兼课教山水。1978年“右派”头衔得以平反,先后应邀为外交部,故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处作画。1979年参加上海书法代表团访日,同年在上海、杭州,北京举办个人画展。1980年调入浙江美术学院任教授,次年于香港举办个人画展。1983年游深圳,被聘为深圳画院顾问、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翌年被任命为浙江画院院长。著有《山水画刍议》、“山水画课徒画稿》、《陆俨少自叙》、《怎样画云》、《怎样画水》等。
本专题中,陆老最早一作是精细入微的人物题材《毛主席的指示到达了田头》,其余三作皆为七十年代中期后,“留白法”由实践直至成熟之作,宛翁陆俨少晚年的“水宕云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独到的勾水、勾云和留白法的大胆实践与终获成功,仿佛一位根基超群的白衣少侠,在经历多年苦修后,由于机缘巧合,偶然领悟了一门绝世武功,颇有些因果交错的传奇色彩,这从他《自叙·第四十三》中略有体现:
“文化大革命后期,我摘去了‘没有改造好的地主分子’帽子,但还是拖着一根尾巴:敌我矛盾当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这样据说矛盾可以‘缓和’了,画院也允许我参加到新安江下生活的行列。同行有陈佩秋、孙祖勃、张守成、朱梅村等人,副院长汤增桐领队。
到了杭州,浙江美院派我的学生姚耕云随同出发,他对浙江熟悉,俾多照料。我们先至富阳,参观发电站,登严子陵钓台;又至芦茨参观。旋至桐庐,登桐君山,上溯至建德,登乌龙山,乃至白沙,参观新安江发电站大坝,换船去淳安。此时在五月中旬,适值黄梅季节,淳安连日大雨,后我建议乘船由新安江上溯至安徽歙县属街口镇,再由原船回至淳安。临窗眺望,新安江两岸,群山奔赴,连续数百里不断,云气流转,时开时闭,瞬息万变,蔚为奇观。得饫览云山之美,令人不能忘怀。归后我发展了留白法,蜿蜒曲折,因势缭绕,创为新面目。后来在井冈山,见云山绵邂、长林如带,飞瀑四垂,清气流转,结合在新安江水库所见雨景、歙县写生所见白光,互相补充,于留白法,益臻完善。此种留出之白条条,既可表现为光、为气,亦可表现为水流,为云走,画面上似不可少此一物,览者自能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