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059 黎雄才 1955年作 珞珈山道中 镜心

珞珈山道中
拍品信息
LOT号 4059 作品名称 黎雄才 1955年作 珞珈山道中 镜心
作者 黎雄才 尺寸 29×37cm 创作年代 1955年作
估价 420,000-520,000 成交价 RMB 483,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题识:珞珈山道中。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廿七日速写。
钤印:雄才
展览:“现当代中国水墨回望三十年(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
上世纪40、50年代,黎雄才大部分时间是在祖国西南、西北、湖北地区等地写生中度过,先后经成都、重庆赴新疆、宁夏、青海、陕甘等地旅行写生,并多次举办画展。此阶段深入生活的经历使得他的视野更为宽广,进一步体味到人生,进而也影响到画风的演变。此件写生稿即为其中气势朴茂沉雄的代表,表现珞珈山道中所见之景象,为画家1955年赴鄂所作写生稿。图中绘多名河畔田地中辛勤耕作的农民,前景中树木皴染劲挺,设色雅丽,一条小河由画面前侧伸出,背景中绘一隐约可见的远山,传达出画家眼中所见的珞珈山之景色。河水清澈、田地敷色纯净,表现出“黎家山水”的秀美一面。
白虹饮涧—黎雄才写生
自1930年始,黎雄才接受高剑父新国画观念的影响,从研习传统文人画到摹仿院体宋画,进而开始了写生创作的新绘画探索,深入大自然之中写生,一直被黎雄才视为严谨而真诚的“工作方式”。正是黎雄才执着于再现乡村、自然山水之“真实”,其作品才呈现如此丰富的视觉景观,可以说,写生赋予了黎雄才源源不竭的灵感和敏锐的观察意识。黎雄才的写生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时期:1933年至1936年日本写生;1941年至1950年西南、西北写生;1953年至1963年南方诸省写生。持续而不曾间断的写生,跨越了黎雄才23岁至53岁的生命历程,应该说,写生是黎雄才前期绘画创作中最为主要的探究方向。黎雄才绘画生涯的后期,选择回归传统“写意”山水画创作,绝非一个时代的孤例——20世纪80年代创作思想获得新的自由之时,传统的文人书斋生活充满着诱惑力——在黎雄才看来,绘画已然成为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语言,笔墨与大自然之间便有了等量齐观的价值和意义。
1954年夏,长江中游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严重威胁着武汉三镇数百万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全体师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与当地军民一起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洪抢险斗争之中。正值壮年的黎雄才先生,在积极参加抢险劳动之余,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了这场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壮举。
白日里,黎雄才先生怀揣几个馒头,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泥泞的防汛大堤上写生,记录下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现场瞬间。晚上,他又不知疲倦地对写生素材进行整理。从1954年到1956年,经过反复推敲,不断修改,最终完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部史诗般的《武汉防汛图》长卷。此画在1956年的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上展出后,即引起美术界的关注,成为当年新国画创作的重要范例进行讨论,赢得“防汛史诗”的赞誉。
在这幅巨作背后,黎雄才先生潜心积累了大量关于武汉的写生作品。如珞珈山道中、武昌洪山宝通寺、武昌解放桥等……他的多幅写生作品,更为直观地反映黎雄才中国画创作坚持写生实践和深入现实生活的艺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