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959 清 御题诗山水人物纹阔底壶

御题诗山水人物纹阔底壶
拍品信息
LOT号 0959 作品名称 清 御题诗山水人物纹阔底壶
作者 -- 尺寸 长14.5cm 创作年代
估价 1,800,000-2,500,000 成交价 RMB 4,715,000
材质 形制
出版:《紫韵雅玩》P86、台湾天地方圆出版社。

2007年汪寅仙配盖
盖款:寅仙
铭文:1、丁亥配盖,汪寅仙。2、夜雪烹茶偶作。千峰密雨寒凝雪,丰隆化柄滕六窃。和仲清光作赵衰,爱而不见归西碣。油云入暮暗岭树,离离落落霏琼屑。多人差不困泥涂,一庐适可玩清切。方琏圆璧藉白茅,掬之岂虑羊脂裂。品泉讵必珍六一,天然天露殊甘洁。行铛犹比商鼎胜,鱼眼火侯分明阅。武夷汲黯本爱戆,水滨陆羽应惭拙。催诗何用速置邮,清风使者能饶舌。仿佛丁年书室中,漉雪浮香吟几列。
说明:本件作品于2007年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重新配盖,并附鉴定证书。
展览:“印象中国宜兴紫砂展”中国国家博物馆,2012年9月,并将出版展览作品集。
参考:《宜兴紫砂·故宫博物院藏》P78、79,紫禁城出版社。
笔者:汪老师,您好!这次我们非常荣幸征集到了这件乾隆年间的御题诗山水人物纹阔底壶,根据壶盖内壁的铭文,我们得知这把壶的盖子是您在2007年所配,那么请问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来为这把壶配盖的呢?
汪寅仙:这个是07年的时候,有个朋友拿来这把壶托我配盖,他原先曾找人配过一个,但是配成了一个类似于笑缨壶的盖子的样式,这无论是从泥料还是与壶体的匹配上来说都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就想找我重新配一个更接近壶本身样式的盖子。为了能把盖和原壶配得更匹配一些,这把壶也留在我家很久,而且这个器形算是很特殊的,能查找到的资料有限,还原难度很大,因此我每天都会仔细端详它的做工和泥料,力求完美的还原他本来的面貌。
笔者:您以前是否见过类似的器形呢?
汪寅仙:在给这把阔底壶配盖之前,我也见过一些类似的器形。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受邀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从故宫的库房里拿出来几把明清时期的紫砂器皿供我们欣赏,其中有一件就跟这把壶很相似,遗憾的是那时候还没有相机,没办法用照片保存下来,但是因为它的器形很特别,当时就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在平时学习工作的时候,我也从书里面陆陆续续看到过一些资料,知道这是清朝御用的一种酒器,第二次遇到这种器形就是在山东的一家博物馆里面了。
笔者:那么您以前所见的阔底壶和这件有什么区别吗?
汪寅仙:整体器形是大致一样的,就是在壶体颈部有些区别,这把壶颈部比较纤细挺拔,我看过的资料里面的颈部都会矮一些,粗一些。这把壶壶体一侧的诗文也不是贴塑,而是刻上去的。另外,它的泥料是非常光滑细腻的,比之以前看到的用料都要好。
笔者:在配盖的过程中,您遵循的思路是什么呢?
汪寅仙:泥料配到合适的颜色和质地之后,就要考虑器形的协调问题了。刚才也说过,我在配这把壶的盖子之前也遇到过同种器形的作品,但是这毕竟是御用的酒壶,不能做出一个不伦不类的盖子,必须要跟他的壶体匹配,所以不能光凭自己脑子里记住的那个大概的印象,一定要有所依据才能开始着手制作。正巧07年的时候,我们去北京为故宫制作一批藏品,利用这个机会,我又在故宫里查到了一些资料,有了史料的支持,我就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了一些这把壶自身的特点配出了一个盖子。壶钮基本上与资料上的保持一致,盖面的弦文略作改动变成了凸起的样式。另外,还有一个很难办的问题,就是泥料从生坯到到烧成过程中会有收缩现象,要做到配盖与壶体严丝合缝是很难的,所以才说“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好在经过了几次尝试,才最终配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盖子。
笔者:您能不能从专业制壶的角度来评价一下这把作品呢?
汪寅仙:从整体效果来看,这把壶给人一种端庄秀丽之感,壶身曲线优美而柔和,壶嘴及壶把比例协调。而从装饰工艺来看,壶身此壶装饰手法独特,壶身腹部正背面均作长形开光如意角,篆刻乾隆御题诗“夜雪烹茶偶作”,另一面堆绘烹茶图,画面构图优雅,层次清晰生动,书刻功力之深实为难得,是一件极具皇家气魄的紫砂作品。
此壶壶口微撇,细颈,弯流,螭龙形长柄,硕腹,阔平底,圆盖,圆钮,偏紫色砂泥。腹两面各有一长方委角式开光。一面内隶书刻乾隆御题诗《夜雪烹茶偶作》,原诗见《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十七,句末钤“干、隆”篆书印章款。另一面堆绘山水人物图:远山重重,隔水而望,悠远而深邃。一条宽江缓缓流过,江边茅屋里,一人正举杯,似邀明月,而屋外柳树垂丝,湖石卧立。自河边一童子提灯笼而行,身后不远处,系着一页扁舟,这种生活场景被宜兴的工匠们以细腻的泥浆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此壶富于生机。
细观此壶,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紫砂御题诗山水人物纹阔底壶几乎一模一样,除开光内御制诗内容与山水不一样外,堪称一类,或可作为参考。
乾隆朝宫廷对紫砂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乾隆帝的嗜茶习惯更增添了他对紫砂器的喜好,零星的进呈已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因此宫廷开始向宜兴定烧茶具,内务府造办处负责设计呈览皇上的紫砂茗壶图样,经御览批准后到宜兴依样定制(或诏高手进宫制作),专门制作供皇上饮茶的御用茶壶和茶叶罐等。
这一时期在紫砂器上已能熟练地运用堆绘、描金、上漆、彩画、刻、剔等工艺,集诗、书、画、印为一体,色彩艳丽,制作精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乾隆朝紫砂器物上官窑类型的款识即有御题诗句尾钤方、圆二枚印章,分别为“干”、“隆”二字篆书款的做法,本壶即是如此落款。
但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乾隆紫砂御题诗山水人物纹阔底壶唯有不一样的地方乃是此壶的壶盖,此壶盖是由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后配的。紫砂配盖历来是紫砂艺人最不愿做的,因为既然是配盖,则必然要求新做壶盖与原有壶身般配,主要是颜色、颗粒质感、大小尺寸一定要一致,而紫砂恰恰极富于变化,影响颜色、颗粒、大小的变量很多,难于把握。要求新配壶盖与原有壶身一致,实际上就是要求还原原来的制作条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1943年6月,汪寅仙出生于宜兴丁蜀镇一个陶艺世家,她的太婆、爷爷、奶奶和父亲都是当地制陶高手。受家庭影响,汪寅仙从小就喜爱上了紫砂陶艺。学徒3年,除了吴云根外,顾景舟、裴石民、蒋蓉都曾做过汪寅仙的师傅,每一个师傅都给汪寅仙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而他的师傅中,裴石民、顾景舟都曾为好友的珍贵藏品配制过盖子。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紫砂鼻祖龚春制作的树瘿壶,其壶盖就是裴石民配的。此壶当时还在储南强手中,储南强偶然得到这件珍贵作品时,本来就缺盖。为了弥补缺憾,请了清末的紫砂大家黄玉麟为它配了一个盖。当时自己以为是把南瓜壶,黄玉麟也错看成南瓜壶,因而就精心地配制了南瓜盖。后经黄宾虹点明,他们找到了在上海已被称作“鸣远第二”的、以自然形见长的裴石民,为供春壶重新配盖。
1988年春,唐国新意外得到一件邵大亨制的真壶,但紫砂壶盖子已破损。唐国新来到顾景舟的家,顾景舟只看了一眼便断定为真的,并笑言:“我来配个盖吧!”1991年,顾景舟告知其大亨壶盖已配好。此盖内有“景舟配盖大亨壶,时年七十有七”字样,将壶盖与壶身合上,壶盖不仅浑然一体,而且形、神、气、泥、款、功都配合得天衣无缝。
此壶是由两位大师的得意弟子汪寅仙配制盖子,盖内刻有“丁亥配盖,汪寅仙”字样,钤有“寅仙”印。该壶是两代紫砂壶艺大师合作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把壶的传续和整合。师徒两代人都曾有这样的“合璧之作”,其拳拳之心更是可见一斑。先知其人,而后仿其壶,先知其料,而后用其工,只有心灵和手艺的相通才能品出此壶的心境,才能配出此壶的神,堪称两代壶艺大师智慧和工艺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