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784 陈字 和靖探梅 立轴

和靖探梅
拍品信息
LOT号 3784 作品名称 陈字 和靖探梅 立轴
作者 陈字 尺寸 107×49cm 创作年代 --
估价 300,000-500,000 成交价 RMB 345,000
材质 设色绢本 形制 立轴
出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五)》,第73页,辽宁省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4月。
题签:陈小莲人物绢本设色和靖探梅真迹。遂吾庐存。玖拾肆。
题识:樵溪字小莲写。
钤印:字、无名
鉴藏印:曾随竹里馆、王季迁海外见名迹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五)”,辽宁省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4月。
说明:1.遂吾庐主人程龄孙(1888-1943),名霏生,徽商巨富。沪上地皮大王,曾辑印《石涛题画录》、《新安程氏收藏古金铜器影印册》。
2.此件为海外著名收藏家王己千旧藏。
陈字(1634-?),即陈小莲,幼唤鹿头,初名懦桢,字无名,明末清初诸暨枫桥陈家村人。陈洪绶第四子,太学生,考授州同。资质颖悟,自幼得父钟爱,善书工画,笔墨洒脱酣畅,有大家气,所绘人物、花草别树一帜。其诗亦工,然为画名所掩。时人得陈字画,宝惜如老莲之作,故有“小莲”之号。
孤山养孤鹤,宜与梅为邻
—陈字《和靖探梅》赏析
此图设色绢本,上有晚明有名画家陈字的款识:“樵溪字小莲写”。下钤“字”、“无名”二印,另从画上二印“曾随竹里馆”“王季迁海外见名迹”可知,曾经著名鉴藏家王己千先生收藏过。
图中绘宋代大文人林逋(字和靖)隐居于西湖孤山,屋前植梅养鹤,夙以爱梅喜鹤闻名于世,终生不仕不娶,故时人有“梅妻鹤子”之诮。其咏梅名句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人姚勉有诗云:孤山养孤鹤,宜与梅为邻。处士若轻出,梅花应笑人。此诗描绘的场景正是陈字画此幅中的典故“和靖探梅”。
陈字,即陈小莲,陈洪绶第四子,幼唤鹿头,初名懦桢,宇无名,明末清初诸暨枫桥陈家村人,太学生,考授州同。资质颖悟,自幼得父钟爱,善书工画,笔墨洒脱酣畅,有大家气,所绘人物、花草别树一帜。其诗亦工,然为画名所掩。时人得陈字画,宝惜如老莲之作,故有“小莲”之号。
此幅《和靖探梅》,人物比例明显的头大身小,整个人物仅三个半头长,这种特点就是借鉴了民间版画中构图的需要,大胆地应用于绘画人物的具体的创作实例。他的表达造成了“冷水浇背”的独特的视觉、心理感觉,显示出率意、任性的创作风格。无论是对背景的处理和对内容的表现,都及其的简练。在装饰意味上,陈字又将唐宋绘画和民间木刻传统的优点揉合,形成“在人物衣纹上施以花纹”的独特处理方法。整个画作的处理明快简洁,大体精炼之外还富有装饰的细节存在,把往常人们心中的和靖的形象描摹成了一个仙风道骨的方外人士,一改传统图示内的姿态和外貌,整个人物形象朴素、沉稳,线条简练严谨,衣领等部位施以装饰的纹样,气息中有一股闲散,舒朗的感觉,更显出稚趣古朴,平淡天真,最终达到典雅细腻的效果。陈字和其父一样,他所画题材内容,多为表现圣贤、佛像、罗汉等人物的雅的情景,或者表现世俗生活中侍女婴妇形象。这些画无一不显示出他丰富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对生活极强的洞察力。
陈字师从其父陈洪绶,陈洪绶在《借园记》中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述:“古者圣贤制度,虽括聪明之量,正人物之性,如八卦见之负图,书契因之鸟兽,剖舟作车之类,远取诸物;辨阴阳,交鬼神,以治气教化成万世之教祖者,皆借也。即后世帝王创业者,不借五德终始之运与侯王将相,不借治乱圣人之灵乎?其徐历代文人学古,不过咀古人之英华,步前贤之陈迹。骄气志为用,而矜己傲物。卒之身名俱败者,皆不知我学所有者借之故也。”文中由借园谈及古今、为文、学古等方面的内容。陈洪绶以古者圣贤发明八卦、书契为例,深刻剖析了一个“借”字,指出了继承古代优秀传统的方法,并从反面论述了泥古不化的结果,见解精辟而辩证。这段话表明,所谓“借”,即有选择地取法于古代先贤。对自己有用的,就汲取过来,不足的则设法补充,加以发展,将所学到的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
周亮工曾在《赖古堂集》卷《题陈洪绶章侯画寄林铁崖》中对陈洪绶作画进行了描绘:“急命绢素,或拈黄叶菜,佐绍兴黑酿,或令萧叔青倚槛歌,然不数声辄令止。或以一手爬头垢,或以双指搔脚爪,或瞪目不语,或手持不幸,口戏顽童,率无半刻宁静。”
这段描述深刻揭示了老莲的风格画风,不外乎“奇”、“怪”两字,作为直接继承老莲画风的小莲也用“奇”、“怪”来总结他的人物画风格是很符合实际的鉴赏。但他的画不管从章法布局,人物造型,还是勾线设色,都可以找到严谨的法度,应该说他是一个古法相当严谨的人,是把“怪”与“奇”穿插在法度中的完美结合。他在表现中自由自在,不刻意追求、躲避表现上的“奇”、“怪”,追求画面效果的“出其不意”。倾尽全力表现了人物造型的几何化、力势感的强烈、动作扭转的夸张、面部处理的丑而怪、比例夸张的奇而骇等几个特点,通过分析总结,完全能够归纳出鲜明的模式和章法。中年以后,陈字的造型更加夸张,表现的人物比例头大身小,各部位形成大幅度的转折扭动,头部、脸部如钟形等特点,造型渊源都可以在民间版画、年画中找到。民间版画为了便于印刷往往变形将形体扭曲,使得内容的表达适合于一定的画幅,像适合纹样一样既要使内容表达充分,又要使画幅撑满,装饰的意味更加强烈。